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皮肤学外治法 PPT课件
中医皮肤学外治法 PPT课件
辨 痒
1.热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2.寒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3.风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4.气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5.化脓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6.瘀血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 者法耳。医药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 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于外,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无殊治在内也”
首辨阴阳
阳证 阴证 发病情况 发病急 发病缓慢 病位 发于皮肉、浅、在表 发于筋骨、脏腑、深、在 里 皮色 红 皮色不变或紫暗、枯槁 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 范围 肿势局限 不局限 疼痛 剧烈 不痛、隐痛、痛或抽搐 脓液 稠厚 稀薄 疮面肉芽 红润而坚实 苍白而水肿 舌象 舌质红、舌苔黄燥、焦、黑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 脉象 弦、数、洪、大有力 细、弱、沉缓、无力
中医外治法的优点与特点
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非药物外治法以机械刺激、经络传导达到 治病的目的 药物外治法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入 和粘膜吸收 中药外用实验室研究有以下的作用:抗微 生物作用、抗炎作用、生肌作用、光敏作 用、蛋白凝固作用、镇痛止痒作用、生物 活性作用。
外治法的理论要点一:体表 辨证
外治法分类
皮肤科中医外治法细分有数百种,常用的有四五十种。 主要有药物外治法、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和应用现代 化设备的外治法等。 根据皮肤专科特点,常用于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有溻 渍法(湿敷法)、熏洗法、浸洗法、擦洗法、坐浴法、敷 药法、点药法、涂搽法、薄贴法、腐蚀法、热熨法、扑粉 法、封包法、摩擦法、护创法、烟熏法、面膜法、脐疗法、 耳穴压豆法、穴位注射法等20余种。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止痒药、清热药、收湿药、杀虫药、润 肤药等。
辨 痛
1红斑 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红斑色淡、稀疏则 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 2丘疹 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疹色红较大 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 瘀;丘疹色暗淡或皮色为气虚、血虚或血燥。 丘疱疹和丘脓疱疹多属湿热或热毒。 3斑块 因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客于肌肤所致; 也可由血热、血瘀引起。 4风团 多为风邪或血虚所致;抓后起红色风团 或条状隆起者多属血热。
历 史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山海经》中就有砭针切开排脓的记载, 这些是中医外治法的萌芽。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 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外治法17种, 用药50余种,剂型9种; 中医皮肤科外治也是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发 展而不断发展的。
历 史 晋末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水银治疗 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脓的记载。 隋朝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 了丹毒、疔疮、痈疽、兽蛇咬伤等40多种 皮肤病,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 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 水内涡虫”,则指的是疥疮。
外治法分类
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传统的器械 如刮板、三棱针、灯火、手术刀、药棒、 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单独用手法如指压 作用于肌表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 法、放血法、灯火曝照法、指压法、割挑 法、药棒叩击法、拔罐法(火罐、药罐、 水罐、走罐、刺血拔罐)。 现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 中电、声、磁、光的能量以促进药物由外
中医皮肤科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定义
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 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静脉给药以外施 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 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 治法; 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 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1.皮肤症状的辨证,包括自觉症状、皮损 的辨证 2.部位的辩证 3.病因的辩证,如六淫,情志 4.八纲、脏腑、气血、三焦、经络、卫气 营血等辨证。
皮肤症状的辨证
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用膏之法有五:一审阴阳,分 别表里寒热、邪正虚实;二察四时五行,根据四时所伤, 五脏病复;三求病机,探讨风、气、湿、寒、火的变化; 四度病情,忧愁思虑,所伤之五脏;五辨病形,即五脏 六腑之外症不同,分别有用膏之大法。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 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泛。外治最适用于外因引起的外症。 三是外治法安全可靠系数大,由于皮肤、枯膜屏障自我保护功能及 使用的多为天然药物,使得外治疗法毒副作用少; 四是外治疗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从而方便了病人,亦减少了内服 之苦; 五是与当今其它治法相较,外治诸法相对低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 担; 六是可以或为主或为辅与其它治法结合协同进行综合治疗,使之能 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外治之宗”吴尚先《理瀹 yue 骈 pian 文》 的问世,以其丰富的内容——理、法、方、 药俱备,说奠定了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 其总结出了覆、熨、罨、涂、熏、浸、洗、 擦、搭、抹、嚏、吹、滴、吸、捏、咂、 坐、塞、刷、摊、点、烧、照、缚、扎等 近百种外治方法,大致上包含了古代应用 的各种外治方法。 他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
1.风痒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不致化腐,多为干性;鳞屑多,搔之屑起。 2.湿痒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 性;或有水疱;缠绵难愈;发于下。 3.热痒 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 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 4.虫痒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 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