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膏药

膏药的药料掺合方法应按药料的性质而定,一 般药料可在熬膏药前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 解。对具有挥发性、不耐高温的药物(如乳香、 投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等)应先研成 细末待膏药在小锅中样化后加入,搅拌均匀, 再摊膏药。贵重的芳香开窍药物,或特殊需要 增加的药物临贴时可放膏药上。
膏药

膏药古称为薄贴,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 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 的一种特有剂型。外伤科临床应用更为普遍。 膏药遇温则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贴在患处, 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 约。 对含有丹类药物的膏药,由于x线不能穿透所 以x线检查时宜取下。
膏药


膏药的配制,是将药物浸于植物油中主要用香 油(芝麻油)。通过加热熬炼后,再加入铅用又 称黄丹或东丹,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也 有用主要成分为一氧化铅的密陀僧制膏的。经 过“下丹收膏”制成膏药,以老嫩合度、富有 粘性、烊化后能固定于患处,贴之即粘、揭之 易落者为佳。 摊膏药时,将己熬成的膏药置于小锅中用文火 加热烊化然后摊在膏药皮纸或布上备用。
又称行气消瘀法。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结者散之“。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结则 血瘀。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 新血不生。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宜采用行 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

本法话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 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及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 急下者。 常用的方剂有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 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 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 血汤等。
温经通络法

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畅
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劳 者温之”。
温经通络法


本法使用温性、热性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 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驱 除留注于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 关节滑利、经络通畅。 适用于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 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筋骨损 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者。常 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场、大红丸、大活 络丹、小活络丹等。
熏洗湿敷药


热敷熏洗 早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 记述,古称淋拓、淋涤、淋洗与淋浴。 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 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的一 种方法。冬季可在患肢上加盖棉垫,使热能持 久,每日2次,每次巧~30分钟。
药散



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水稀少,新肉难长的创 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 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具有促进新肉生色促 使创口迅速愈合的作用。 温经散寒类:适用于局部寒湿停聚,气血凝滞 疼痛,损伤后期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 散等,具有温经活血、散风逐寒的作用。 活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 者。常用的有四生散,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筋骨未连接,故宜采用和法,以和营生新、接
骨续筋。常用的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
舒筋活络法。
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损伤中期,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
除,而续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

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
丹.七厘散等。
接骨续筋法

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
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瘀血不去则新血


治损伤与寒湿类:坚骨壮筋膏 适用于风湿者,有狗皮膏、伤湿宝珍膏等; 适用于损伤兼风湿者,有万灵膏、万应膏、损 伤风湿膏; 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有化坚膏 等。 提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溃疡者,有太乙膏、 陀僧膏。一般常在创面另加药粉。
药散

药散又称掺药,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使
用时可直接掺于伤口上或加在敷药上。


药膏

消瘀退肿止痛类: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 肿散等。


舒筋活血类: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
接骨续筋类: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等。 温经通络、袜风除湿类:温经通络膏。


清热解毒类:金黄膏、四黄膏等。
生肌拔毒长肉类: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膏药



中医骨伤科学
外 治 法
外治法
损伤外治法是指对损伤局部进行治
疗的方法。 包括外用药物、手法、夹缚固定、 牵引、手术疗法和练功疗法等。
外用药物
伤科外用药物是指应用于伤患局部的药 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 等著作中就有记载。

外用药物

伤科在临床工作中一向比较重视对外用药物的 应用。 清· 吴师机著《理瀹骄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 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 洗湿敷药与热爽药。
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故宜采
用接骨续筋法。
接骨续筋法

本法主要使用接骨续筋药,佐以活血怯瘀药,
适用于损伤中期筋骨已有连接,但尚未坚实者。
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
丹.接骨紫金丹等。
舒筋活络法



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并加理 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舒筋通络。 适用于骨折、脱位、伤筋的中期而有疲血凝滞, 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 关节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舒筋汤、 蠲痹汤等。
灵活运用:

以上治法,在临证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原则。例 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夹缚固定等外治法 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 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健壮筋骨 为主。若骨折后肿胀不严重者,往往可直接用 接骨续筋之法,稍佐活血化瘀之药。
灵活运用

扭挫伤筋的治疗,初期也以活血化痰为主,中 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使用温经通络,并适 当结合强壮筋骨的方洗开放性损伤,在止血以 后,也应根据证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 多者,开始即须用补气摄血法急固真气,防止 虚脱,血止以后,仍须补而行之。临证时变化 多端,错综复杂,必须灵活变通,审慎辨证, 正确施治,不可拘泥和机械地分期。


补肾又虚区分肾阴.肾阳但肾阴肾田又是相互 为用的。《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 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即既 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 联系。肝为肾之子,《难经》说:“虚则补其母, 故肝虚者应注意补‘肾,滋水生肝。 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左归丸、 右归丸等。
必须治血与理气兼顾。

常用的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 法。
攻下逐瘀法

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 经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素问· 至真要 大论》说:“留者攻之”,《素问· 缪刺论》说: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宜采用攻下逐瘀法。
损伤后期

由于气血耗损,往往出现虚象,故应采用补法。 《素问· 三部九侯论》说:虚则补之,《素问· 至 真要大论》说:损者温之。 常用的有补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若损伤日 久,复感风寒湿邪,宜采用温经通络法。

补气养血法

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
筋骨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外伤筋骨,内伤气血
药膏


凡用馅糖调敷的药膏,逢暑天或气温高时容易 发酵,霉雨季容易发霉,故一般不宜一次调制 太多。寒冬气温低时可酌加开水稀释,以便于 调制拌匀。 若用于有创面的药膏,多数用油类配制,取其 有柔软、滋润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