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动机

论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动机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论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动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班学号:2011302615学生姓名:丁星星指导教师:王建国二0一三年十一月三日安徽理工大学课程小论文成绩评定表论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动机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更是占大学生总体消费的很大一部分的比例。

对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却有独立消费行为、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动机无疑值得我们大家的关注。

本文以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情况为背景,探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动机,指导大学生如何理性消费,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文通过对电子产品的消费背景分析了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根据大学生电子产品的消费特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再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误区;最后提出建议,大学生应当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观;消费心理。

1.电子产品的消费背景与研究目的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是指用于个人和家庭与广播、电视有关的音频和视频产品,主要包括:电视机、影碟机(VCD、 SVCD、DVD)、录像机、摄录机、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电唱机、激光唱机(CD)等。

而大学生消费的电子产品主要有手机、电脑、MP3等一些流行和时尚的高端设备,这些产品正以越来越低廉的价格走进每个大学生的生活。

轻快便捷的电子产品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为大学生获取大量的与生活和学习的息息相关的信息。

但是,作为一个尚无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又欠理性的特殊群体,以及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及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由于电子产品功能的重复性,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必须要有理性观念,如何深入的剖析大学生对电子产品消费心理动机的内在成因,并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

2.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分析2.1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现状分析由于电子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以及电子产品的技术愈加成熟,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有些电子产品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消费品。

目前,大学生使用的电子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电脑、MP3/MP4、移动U盘、数码相机等。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IT、数码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学期平均花费1485元,占一学期花费(不含学费、学习用品及住宿费用)总额的54.8%,被调查的30个城市的大学生一学期在IT、数码产品中的花费达到了73亿元(数据来自网上)。

之所以出现大学生电子消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年轻的群体,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头脑,同时喜爱时尚、新颖的东西,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他们都有购买电子产品的欲望,他们的购买理由有出于为学习提供帮助方面的考虑,也有出于娱乐方面的考虑。

因此,代表科技发展的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他们比较热衷购买的消费品。

如今,大学校园里,手机基本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之物,电脑的普及率也相当高,手机、电脑和MP3被称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三大件”。

此外,随着高校“90后”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电子产品的消费档次上也越来越高级,过去的随身听,现在已经是MP3;过去的台式电脑,现在已换代为笔记本电脑,或是液晶屏电脑;少数大学生还拥有数码相机/摄像机、MP4、PSP(掌上多媒体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在一些电子产品商家看来,大学生已经成为电子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2.2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特点分析1、选购要求主要为实用和中低价格在购买电子产品时,价格和质量是大部分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

大学生往往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决策。

他们会尽量购买那些比较实用、功能齐全而又价位不高的电子产品,力求物有所值。

这不仅是由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决定,也是由其经济来源状况、购买能力等因素所决定的。

也有少数大学生把品牌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通常经济条件较好,崇尚品牌消费,认为名牌产品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声誉良好,而且品牌消费能降低购买风险。

2、追求新颖、追求时尚日趋明显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

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和尝试者。

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大学生容易追求新外观、新功能、新款式的产品,尽管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较高。

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鼓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商场陈列的各式各样款式新颖的电子产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信息传播费用低,传播效果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大学校园内,这一群体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高频度的密切接触,更是加大了彼此间的相互影响。

许多大学生也表示其在电子产品购买过程中最信任的信息媒介渠道是同学朋友的经验传授。

各种消费信息在大学生中通过口口相传迅速传播,时尚学生影响一般学生,高年级影响低年级。

群体性生活使得大学生消费信息传播费用很低,但效果显著。

4、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两极分化严重受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趋势明显呈两极分化状态,个体间差异拉大。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消费为几百元到一千元左右,所购买的电子产品主要是价格低廉的已被淘汰或过时的电子产品;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消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他们所购买的电子产品主要是名牌产品,而且款式和质量都比较好。

2.3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分析1、主张张扬个性,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追求独特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与个性。

他们希望自己所拥有的电子产品与他人相比有自己的风格,以体现自己的个性。

而电子产品的款型和品牌是五花八门,为消费者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

大学生会以能拥有一个能彰显自己个性的电子产品为骄傲,促使他们在选购时会存在张扬个性和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

2、崇尚品牌,品牌的忠诚度高的心理。

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

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

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的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

同时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电子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3、从众攀比的心理。

大学生生活的社会性,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以使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一致性。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人们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得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

一些大学生互相攀比,购买电子产品时考虑实用性的并不多,而倾向于购买那些高价位高档次的电子产品,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优越感。

4、冲动和理智并存的心理。

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稳定,消费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电子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同学喜欢集体结伴购物,选购电子商品时难免受到同伴影响,忽略对电子商品全面认真的分析比较,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冲动性购买较多。

另外,大学生的电子消费又具有理性,首先,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其次,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大、信息的增多,他们选购电子商品时会考虑得更全面和细致,表现出较成熟的价值取向。

2.4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误区分析1、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相一致。

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两面性。

在消费观念方面,大学生基本上都能体谅父母的经济压力,比较认同勤俭节约,把商品的价格作为购物的重要考虑因数,提倡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而一旦具体到消费行为时,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行为的诱惑,感情用事,形成盲目消费和从众消费,合理的消费观念没有发挥对消费行为的价值导向作用。

2、攀比与炫耀的心理愈演愈烈。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许多消极的消费思潮不断影响着大学校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一些大学生地把消费符号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把追求高档消费当成人生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使得大学校园里攀比与炫耀的现象愈演愈烈。

由于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日新月异,一些大学生为了所谓“面子”而盲目跟风,不惜重金去购买高端电子设备。

就手机而言,其更换的频率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高,这样造成了消费的不合理与浪费。

3、消费水品呈现两极分化。

从目前现状看,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反映到大学校园里,使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形成了两类特殊人群。

一类是“学生贵族”,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有充裕的经济支持,所以花钱比较随便、阔气,没有计划性,他们热衷于追逐名牌和潮流,时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过着比较奢侈的生活。

另一类是贫困学生,他们家庭收入比较拮据,生活费用十分有限,所以消费比较谨慎,过着清贫的生活。

以上两个特殊群体,由于消费水平分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等原因,他们之间很少交流与沟通,给大学校园带来了不谐和的现象。

3.结论和建议:综上分析,大学生在电子产品上消费过多,有时过于冲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带有极大的感情色彩和略带一点的理性的消费观。

面对大学生的都是十分流行和时尚的产品,尤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电子产品时适当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追求和攀比是不可取的,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