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

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

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
2014 7 13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条规定:“凡英国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这些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战败国德、奥、匈,以及1928年比利时和1929年墨西哥,先后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

1929年中国政府曾宣布从1930年起废除所有国家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因帝国主义国家的抵制,未能实现。

(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美英对日作战的主要盟国,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的大部分主力。

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不平等条约的继续存在成为一种荒谬的现象。

从1942年春起,中国舆论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

宋美龄且在美国报刊发表文章,谴责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呼吁尽早废除。

美国舆论对此作出较大反响,许多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

在美国形成了一股同情中国的舆论潮流。

为了掌握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动权,美国开始考虑提前废约的问题,英美在对待在华特权问题上保持着同步行动。

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的修定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通过一系列条约,中国恢复了对在中国境内的美(1943)、英(1943)、挪威(1943)、巴西(1943)、加拿大(1944)、瑞典(1945)、荷兰(1945)、瑞士(1946)、法国(1946)、丹麦(1946)、意大利(1947)、葡萄牙(1947)等国国民的司法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终于彻底摆脱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的羁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