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筹资方式对比及企业筹资方式地选择

(完整版)筹资方式对比及企业筹资方式地选择

一、你认为在不同的筹资方式中,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对企业有怎样的影响?(亚萍)(一)股权资本下股东与经营者会产生利益冲突当企业创业者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将企业由封闭公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时,企业的外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相对于外部股东而言,由于内部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他们就有可能从事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短期行为,从而导致外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营者降低努力水平,从事与企业发展无关的在职消费行为。

在经营者不持股或持股比重很低时,该不利影响将表现得尤为突出。

2.经营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导致的投资不足。

经营者的报酬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动,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在企业倒闭时,经营者不仅要承担失去工作和报酬损失的风险,还要面临职业声誉损毁的风险。

为此,他们就可能会放弃一些对股东有利但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

3.导致通过减少股利分配、增加自由现金流的方式来扩大公司规模的过度投资行为。

经营者的各种收益都会随企业规模扩张而提升,他们因此也就有了减少股利分配来增加闲置现金流,并将其用于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

随着这种动机的增强,实施净现值较低甚至为负的劣质项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相对于股东利益而言,这就是过度投资行为。

4.经营者可能实施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

由于经营者的收益通常只与其在职期间的企业绩效相关,他们也就可能从事那些在短期内提升企业业绩,但长远来看却会损害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

综上,股权融资下经营者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都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是股份制企业所普遍面临的代理成本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经营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对称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决定了财务控制权的实现方式。

资本结构指股权资本或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之为股权结构或债权结构。

所谓股权结构,一是指公司股份由哪些股东所持有;二是各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有多大。

前者说明股份持有者的特性,是股权结构质的体现,而后者体现了股权集散程度。

财务控制权与财务索取权的对称原理决定了股东监控企业的动力来源于其监控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大股东与小股东实施有效监控的成本基本是一致的,但大股东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小股东的收益。

小股东的理性选择便是放弃对企业的监控权而“搭便车”。

当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时,大股东是以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和表决权,通过投票选择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将企业的日常财务决策委托给经营管理者来实现的。

如果经营管理者未有效履行股东的委托责任,或者存在有损于企业价值的行为,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更换经营管理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股东“用手投票”的控制方式。

当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股东没有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主要借助资本市场上的退出机制和接管来约束经营者,这实际上是一种“用脚投票”的控制方式。

(三)债权资本的实行在我国面临挑战长期对商业信用的压制,使得我国缺乏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而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对信用关系的过度干预,进一步导致信用环境的恶化并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我国缺乏对产权,特别是债权进行有效保护并能够严格执行的法律(如完善的破产法),则降低了债务人违约的风险,从而助长了他们的违约行为。

(新加)资本弱化是指企业通过加大借贷款(债权性筹资)而减少股份资本(权益性筹资)比例的方式增加税前扣除,以降低企业税负的一种行为。

借贷款支付的利息,作为财务费用一般可以税前扣除,而为股份资本支付的股息一般不得税前扣除,因此,有些企业为了加大税前扣除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在筹资时多采用借贷款而不是募集股份的方式,以此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三)债权结构对财务治理结构的影响1.债权结构和财权配置。

债权结构是指债权人之间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

根据债务契约安排,债权人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破产除外)不会参与公司的财务运营,不享有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剩余索取权。

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作为公司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务利益不遭受大股东和经营者的侵害,逐渐要求加大对公司的财务监控,即分享一部分公司的剩余财务控制权,这主要包括财务监督权。

2.债权结构的激励效应。

负债具有税收节约价值,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借债利率的情况下,随着企业债务融资量的增加,权益资本收益率也相应增加,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这种扩张效应必然较大的增加经营者的收益,从而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的工作。

这在当前企业普遍采取公司股票期权方法激励经营者的情况下,负债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债务可以作为一种担保机制,也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

其理由是经营者的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职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对经理来说,要在较高的私人收益与较高的因破产而丧失所有任职好处的风险之间权衡。

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与负债比例正相关。

所以,负债融资可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冲突的激励机制。

二、从企业的角度,讨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的优缺点。

(笑云)(一)短期筹资1、优点:①筹资成本较低;②筹资速度快;③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④借款弹性好;⑤限制较小。

2、缺点:①风险比较大;②数额有限。

(二)长期筹资1、优点①筹资速度快。

②借款弹性较大。

③借款成本较低。

2、缺点:①长期借款的限制性条款比较多,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借款的作用;②筹资风险较大;③筹资数量相对有限。

三、讨论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内部筹资与外部筹资之间的差别。

(杨茜)(一)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1、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①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

②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

2、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点。

3、间接融资的优缺点①优点:社会安全性较强;授信额度可以使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及时方便地获得解决;保密性较强。

②缺点:社会资金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较多地依赖于金融机构的素质;监管和控制比较严格和保守,对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的融资要求一般难以及时、足量满足。

4、直接筹资的优缺点①优点:筹资规模和风险度可以不受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规模及风险管理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公开性;(3)受公平原则的约束,有助于市场竞争,资源优化配置。

②缺点:直接凭自己的资信度筹资,风险度较大;一般逐次进行,缺乏管理的灵活性;公开性的要求,有时与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的需求相冲突。

(二)内部筹资与外部筹资1、内部筹资是来源于公司内部的融资,即公司将自己的储蓄(未分配利润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

具有以下特点:①自主性。

内部融资来源于自有资金,上市公司在使用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即可,基本不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

②有限性。

内部融资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

③低成本性。

内部融资不需要直接向外部支付相关的资金使用费,同时也省却了发行股票和债券所花费的高昂的筹资费用。

内部融资的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而不表现为直接的财务成本。

④低风险性。

内部融资的低风险性,一方面与其低成本性有关,另一方面是它不存在支付危机,因而不会出现由支付危机引起的财务风险。

2、外部筹资是来源于公司外部的融资,即公司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也属于外部融资的范围。

具有以下特点:①高效率。

外部融资在规模和时间上不受单个上市公司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能够迅速地、大规模地实现资本集中,其效率远远超过内部融资。

②高成本。

外部融资依其产权关系,可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对于债务融资,上市公司除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外,还要支付各种各样的融资费用,成本较高;对于股权融资,由于股东比债权人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比债权人要求的回报更高,同时,发行股票也需要支付高昂的发行费用。

③高风险性。

对于债务融资而言,外部融资会引起上市公司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的财务风险;对于股权融资而言,证券市场上的股价下跌会引发“恶意收购”的风险。

四、IT企业成长期筹资方式。

(小航程鹏佩佩)(一)IT企业筹资概述IT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低,但对资金投入量的依赖程度高,收益时间滞后使该类企业发展呈现出高风险性。

进入成长期的IT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仍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其筹资的主要障碍表现为:银行对其过度谨慎,限制贷款;资本市场不成熟使其企业筹资困难;信用缺失加剧其筹资困难;技术评估机制不健全阻碍其筹资。

(二)IT企业筹资困境1、银行对IT企业“惜贷”,其原因主要表现为:①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大大增加,行更加重视项目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②IT业的高风险特征使商业银行对中小IT企业望而生畏。

对于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特色的IT企业来说,其风险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高,面临研究开发方面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风险、IT产品投资分析风险、IT产品市场风险等。

③一些IT企业自身存在种种弱点,资信较差。

以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够,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政府引导、信息服务和行业规范,进行恶性竞争,缺乏长远打算,经济效益较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2、传统行业强势分解IT行业,已成为风险投资的宠儿。

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6年,传统行业实现了对以互联网、软件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强势冲击,一举成为风险资本的宠儿。

调查显示,2006年度有16.2%的风险投资项目属于传统行业,该行业吸收了20.57亿元的风险资本,所占比例上升至14.3%,仅次于IT行业。

而本年度22个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就有6个属于传统行业,也仅次于IT行业的IPO案例数。

传统行业不仅在风险资本融资额还是在IPO方面都与IT行业形成抗衡,对其进行强势分解。

3、成长期的IT企业规模扩张的资金来源于自身积累和外部融资,一般而言,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因此,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企业必然的选择。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规模扩张企业无法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获得资金。

(三)IT企业筹资途径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与国际接轨的加速,内地企业逐步开始了在海外融资的实践。

随着投融资渠道的不断完善与操作规范性的建立,目前基本上内地企业大致有以下几种国际融资途径:①引进策略投资者或风险投资(或称创业投资)基金②境外上市发行国企B股、ADR(美国存款凭证)或GDR(全球存款凭证)③境外直接上市发行红筹股(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④境内上市发行B股(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⑤独立的项目融资⑥已上市公司发行可兑换股债券⑦即将开设的香港创业板(二板)上市IT行业有一个发展周期,越是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投资的风险越大,所要求的投资报酬也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