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摘要: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成为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与性别研究的理论及成果,并介绍该研究潜在的新领域——网络语言的性别与差异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性别差异;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4-01
社会语言学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语言与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男女在词汇、语法以及会话风格方面的性别差异。

一、国外有关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语言和性别的考察还处在零散研究时期。

研究者只是针对语音或语法层面对语言和性别的关系进行摸索似
的探究。

1908年,stopes在其论文中论述了英国法律中”man”和”woman”的使用情况。

1913年,parson指出了男女不同的诅咒语标准。

1922年,jespersen首次描述了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女性话语特征:使用委婉语较多,空洞,完成话题平稳转换等。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语言和性别关系的研究进入到系统研究时期。

1975年lakoff从话语层面描述了美国文化中女性用语的几个主要特征,并从女性的社会地位来加以解释。

这标志着语言与性别差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其后,研究语言性别歧视和言语性别差异、并且探究其社会根源的论文大量涌现。

随着语言性别歧视和言语性别差异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又进一步去探讨造成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原因。

一般认为,自lakoff之后,影响较大的解释性理论有四个: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和社会建构论。

这些理论都在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语言形式与性别差异的相关性,但也都没能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同。

二、国内有关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的说来,汉语学者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与西方学界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施栋琴,2007)。

在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的专门研究起初出现于一些外语类刊物中。

1979年王文昌在《外国语》发表论文《chairman还是chairperson?——美国的妇女运动与语言改革》,介绍了西方的语言与性别研究。

其后,何自然(1979)、戴炜栋(1983)、杨永林(1991)等人都纷纷发表了著述对国外语言与性别研究进行系统的介绍。

随着对外文尤其是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加深,国内的语言学者和外语学者开始着手本国语言中性别现象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专注文献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两面观——兼议语义贬
降规律和语言的从属性》(孔庆成,1993)《汉字中的性别歧视》(苏杰,1999)《汉语称赞语中的性别研究》(史耕山,2008)等。

国内出版的一些社会语言学著作也都探讨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孙汝建的《性别与语言》(1997)将汉语的性别变异置于社会
心理学框架内加以详尽论述,杨永林在2004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则详细论述了男女两性在音韵、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性别差异,以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从各个角度对语言中的性别现象进行了解释。

这些研究反映了我国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性别差异,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所获得的成果,丰富了我国的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方法、范围和内容。

但这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姚春林(2009)就曾指出我国对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在语言本体的衔接,研究层次,本土化研究和针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与性别研究4个方面仍需完善。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的性别与差异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三、网络语言的性别与差异研究
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网络语言,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还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

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将其与口语和书面语区别开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

因此,对网络语言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是适应网络语言发展的迫切需要。

网络语言可以为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使用者服务,
具有中立性。

但语言的性别差异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之中。

网络语言是“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中对男女两性的定位,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通过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并且可以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对比研究;(2)网络语言产生原因的研究;(3)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研究;(4)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研究。

围绕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于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则起步较晚,所用语料也以英语居多。

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支持,对网络语言进行性别差异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j].外国语,1983.
[2]何自然.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谈到英语句子的一致关系问
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
[3]孔庆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两面观——兼议语义贬降规律和语言的从属性[j].外国语,1993.
[4]史耕山.论性别话语风格的相对性——一种情景研究模式[j].外语教学,2004.
[5]苏杰.汉字中的性别歧视[j].语文学刊,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