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导语
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弹力与形变。
首先
1说教材
《形变与弹力》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
作为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之后的物理教学。
依据教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如下: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2.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形变;2.弹力,胡可定律;
3.弹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形变来研究弹力的由来、大小、方向,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
2.说目标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形变,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 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思考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学会利用微量放大法实验观察微小形变,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到日常某些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3.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养成“把生活中的物理实际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弹力的原因
2.(难点)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力学三要素。
4.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
因此我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配合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5.说教学过程(形变与弹力)
教学设计流程图:
(1)创设情形认识形变(引入新课)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播放一些生活中物理情景图片:拉伸的橡皮筋,面包上的手印,拉弯的弓箭、被扭曲的海绵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引用生活中常见形变的例子是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设问:
刚才我们看到橡皮筋、海绵等的形变很明显,容易观察;那生活中有很多坚硬的物体像玻璃瓶、桌子这样坚硬的物体,我们用力挤压它们,发生了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
为什么光点会往右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
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
1.()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
1.()探索弹力
图片:运动员撑杆跳。
从图中分析力的作用得出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2)物体要发生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利用分析运动员撑杆跳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
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
1.()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罗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弹簧的粗细、长度、材料、大小以及形变量等供学生们思考。
由于弹簧粗细,大小,原来的长度都是归结为弹簧的本身因数。
可以得出其外在影响因数是形变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
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
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板书设计
一、形变
1、定义: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2、产生条件:外力作用
3、分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二、弹力
1、定义:弹性体形变时,恢复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 施力体: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体:与之接触的物体
3、产生条件:
(1)、
(2)、物体
三、胡克定律
1、定义: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性体伸长量(缩短量)成正比,这就是胡克定律。
2、公式:F=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