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十八大,祖国新变化

我看十八大,祖国新变化

我看十八大,祖国新变化从南昌起义黎明的那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英雄人物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劳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为自己是您的儿女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从战斗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到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激情燃烧的年代的东北大庆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粤海深圳……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地上,时时都充满生机,处处都沾满惊喜。

历史证明:那个流淌着祖先殷红的血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那条腾飞在东方的巨龙,目光深邃瞩目美好未来,它的儿女勤劳聪慧、勇敢自强。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

那南湖游船、井冈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们的梦乡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们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大声放歌,祖国啊,母亲!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一个世纪前,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

为了中国的崛起,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一部欺辱与抗争史讴歌了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见证了祖国繁荣兴衰的历史。

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回来。

我们应倍加珍惜。

祖国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位老人,近代的战争使她饱受沧桑。

道光年间,英国人开始向中国疯狂地输入鸦片。

清政府慌忙向英国求和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这之后,英国和法国想在中国得到更多的利益。

1860年8月。

英法联军占领了大沽炮台和天津,向北京逼近。

咸丰帝吓得带着大臣逃走了。

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把里面的宝物一抢而空,十几天后,他们为了毁灭证据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8年后的9月17日,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历史虽已过去,但它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是它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民族兴衰、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体会到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尊严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尊严,中国人不被当人看,任人欺负,受人冷眼,称中国是“东亚病夫”。

正基于此,自中国成立起,党和人民立志使中国脱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新中国诞生后,党在经济建设中摸着石头过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走自己的路。

虽然在一段时期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由点向面,由东向西,由南至北,由沿海至内地,实现了全方位开放格局,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纵观全局,处处可见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

人民富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地位已不容忽视,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重要的的角色,富裕强国之梦,指日可待,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今天,我终于见证了这一时刻,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中国能取得如此成就,确实应该归于党的正确领导。

试想,如果没有党,能有今天红红火火的日子吗?能有今天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吗?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不争事实,证实党领导是正确的,是英明的。

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团体,是由先锋队组成的工人组织。

为了祖国强大,为了人民利益,党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虽然有过挫折,走过弯路,但党始终为民着想,勤政爱民,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党都会带领全国人民共度难关,战胜困难。

党也是一个为民谋福利的党,始终把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急人民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卧薪尝胆,艰苦创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之路,并提出了在近二十年里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目标能否实现,我们正拭目以待、信心百倍。

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摆脱贫困,发展经济仍是我国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

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富强国家,仍任重而道远。

正至于此,党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审时度势,从容冷静地应对国际形势,并提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雄伟韬略,号召全党总结和汲取各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就是我们的党--一个伟大的党,一个勤政爱民的党,一个为国家富强呕心沥血的党,一个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岿然不倒的党。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党把必生的精力献给了这片养育他的热土,用生命和青春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大漠荒原,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

当看到书本里祖国的那段被列强侵略的苦难时,我们义愤填膺,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香港回归祖国时,我们激动,我们流泪,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举国上下迎接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燃烧,我们沸腾,这也是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国富才民强。

现在中国,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投身于经济建设中,正雄心勃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神州大地,到处锦簇鲜花,欣欣向荣。

亿万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祖国山河正在绘制着建国以来最美的图案,道路交错相通,工厂林立,摩天大厦已不再是新鲜事,大项目大工程正在动工建设当中,比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神九上天,这足以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再看我们山西,转型跨越已成为三晋大地的主旋律,再造一个新山西正成为三晋父老的殷切期盼。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

励精图治的山西正以转型跨越的身姿跃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勤劳朴实的山西人正以崭新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着新的崛起!近年来,我们前行在梦想与光明的大道上: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全生产继续实现稳定好转,一个个民生工程圆满完成,文化科教事业实现大发展……成绩令人鼓舞,前景无限美好。

特别是在2011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精彩开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山西迎来全面转型、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新阶段: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5%左右,创近十年来最大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0亿元,新增超千亿元;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20亿元,同比翻番……山西转型跨越的战略部署正结出丰硕的果实,新山西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一幕幕图景、一组组数字,既品味喜悦,更感悟真谛。

总结成绩和经验,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反思不足和差距,我们使命重大,催人奋进。

今年上半年,全省上下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稳增长的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各项建设,在过去两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全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2011年,以省城十大建筑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如今已纷纷竣工,从荒芜的滩地上拔地而起,成为省城新的地标,承接了全省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重点工程花开三晋大地结硕果。

去年的第六届中博会,今年的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长风商务区,游人如织。

省城十大建筑中的六大建筑坐落于此,如出阁女子,轻施粉黛,貌美如花。

近年来,我省重点工程建设强势推进,一项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如期竣工。

遍布三晋大地的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开花,投资进一步加大,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火车头带动作用。

大规模的投资,不仅有效地拉动了我省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大大增强了长远发展后劲,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4月,全省项目落地年启动仪式以高规格召开。

在那春回大地的季节里,我省的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落地又再次吹响了集结号。

今年上半年,我省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落地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其中,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3.4%,重点项目落地完成全年任务的72.15%。

“十二五”时期,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5万亿元,拉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再造一个新山西。

重点工程作为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大任在肩、责无旁贷。

全省经济在稳中求进的步调中平稳前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航船再次扬帆奋然前进。

2009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300多亿元,用两年的时间开展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2011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再投入300亿元实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是近年来山西省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民生工程。

“十个全覆盖”的圆满完成,不仅结束了很多乡村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和上学不安全、信息不畅通的历史,而且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15.6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上,数以万计的村庄和策马村一样旧貌换新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