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从宪法修改来说,通常要由立法机关的2/3或3/4以上多数通过,或者采用全民公决等方式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立法机关1/2以上多数赞成即可通过.
2、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3、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选举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954年宪法】
5、1975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二部宪法。
【1975年宪法】
6、1978年3月5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1978年宪法。
【1978年宪法】
7、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对宪法的内容进行局部修改和补充。
8、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的决议】取消了关于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规定。
9、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
【1982年宪法】
1988年到2004年,现行宪法先后进行四次修正。
10、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1、1993年3月29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二个宪法修正案,共9个条文。
12、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共6个条文。
13、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共14个条文。
14、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是确认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15、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6、宪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8、我国现行的选举法是1979年通过的,至今又经过了5次修改,尤其是2010年的选举法第5次修改。
19、我国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0、2010年选举法修改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城乡不平等的“4:1”条款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21、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22、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第三章行政法
1、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2条对行政法规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
2、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3、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资料。
4、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抽象行政规定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之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60日内依法处理。
5、1、不经过复议的直接诉讼期限是3个月;
2、不服复议决定的起诉期限是15天;
3、对逾期复议的起诉期限是15天;
4、对行政赔偿决定书不服的起诉期限是30天;
5、对逾期不赔偿或者对赔偿数额由异议的起诉期限是3个月;
6、不告知诉权的起诉期限是从实际知道诉权时算起,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7、不告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起诉期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行政诉讼的受理条件的,应在7日内立案受理。
第四章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1、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诞生。
3、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刑法生效的时间。
修订后的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5、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9、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10、管制最高不得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
11、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
1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
13、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14、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没进过10年;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15、犯罪贪污的依据下列规定处罚;
1、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并没收财产。
2、个人贪污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没收财产。
3、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000元,情节严重的,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5、挪用公款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6、犯行贿罪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7、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5年上10年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8、犯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金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9、犯私分罚没财物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任的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
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犯滥用职权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1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指滥用职权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12、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13、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14、2011年8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1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16、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据本法第126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17、提出上诉和抗诉的期限。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2日算起。
18、2007年1月22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死刑复核程序作了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