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综述

小学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综述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研究综述摘要课堂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

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

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对策一、引言互动论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发展的社会过程,有意义的学习通过人际之间的互动建构而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过程化、生活化、活动化,课堂互动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大量运用。

互动式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的交流者,是学生的促进者,两者应该相互发展。

新时期下课堂教学互动主要有三种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其要求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主张教学应是教与学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提出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

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

而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被视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惟一尺度,应付考试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主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口号和虚幻的理想。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三、关于课堂互动教学概念的研究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共振,达到双方的最佳效益。

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

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的常见形式有提问、辩论、讨论、表演、歌唱、制作、比赛、游戏等等。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渐进生成的教学理念,它并非“空穴来风”,与历史上相关的教学思想有着不可隔绝的联系。

很多学者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都从不同的角度,为互动教学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

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课堂互动的基础是课堂动力状态。

动力状态是一个物理名词,是指每个支持点都具有一种力量,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动力网络,它强调各个动力因素的平衡,课堂动力状态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教学班都有动力状态,但是每个班、甚至每节课的动力状态都不同,哪位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动力状态,那么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四、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特点的研究覃翠生先生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中提到课堂互动教学是教与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互动式教学的重心由教师为重心,转向了教师与学员并重,学员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体与主角,教师则由主演变为导演,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员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员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发言、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克服了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员只是听讲、记笔记的弊病,使学员更多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主体。

第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员参与。

学员通过参与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经验共享,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大大激发了学员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不仅有认知性因素,而且包含情感因素,即要求学员从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要求他们进入某些教学情境,认知和体验自身的变化,重在塑造学员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第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在于培养学员的个体能力,而且是教师与学员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

这一教学方法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它的恰当运用,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学员被动听课的局面,使学员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第四,互动式教学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活动联系起来,这是干部培训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理论联系实际,多为教员为讲清某一理论、观点而举几个具体实例作为证明,其效果与来自实际的案例分析、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学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从实际中反思,总结出的理论升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相差甚远。

最后,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员参与,有利于学员间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的交流。

这种相互交流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与人交流,当众表达自主决策的能力。

学员通过分享控制课堂讲授内容及教学进程的责任,既实现了“学”,又体现了自我价值,从整体上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叶子教授和庞丽娟教授则将教学互动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教育性。

这是师生互动的首要特征。

在师生互动中, 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发生的途径、情景等, 均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特征。

与其他人际互动显著不同的是, 师生互动具有更为明确的教育性特点。

2、交互性和连续性。

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的。

在师生互动中, 一方面, 教师的行为对儿童有很大影响, 儿童往往是依据教师的要求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 另一方面, 儿童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

3、网络性。

师生互动不仅仅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对教育中的其他人及其互动产生影响。

4、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就表现形态而言, 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

教师与儿童的互动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是为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的。

6. 系统性和综合性。

师生互动决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 而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包含多种成份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

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 甚至外界的评价、对互动双方行为的反应等, 都会影响到师生互动, 并进而影响互动效果和教育效果。

师生互动正如前所述, 绝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而是包含了师生在日常生活、各种活动中的多种形式、内容和情景的互动系统。

五、关于课堂互动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一)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1)教师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把社会文化价值与规范灌输在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角色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的代表,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想象的对象、上课时灌输的对象而存在。

教师通常采用强制性的训导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合作等行为。

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师生之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2)学生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教师互动。

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

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等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

对学生的管理强调正面引导,对他们所犯的过失采用规劝为主的行为。

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3)知识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建立在强调系统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有效地传授和获得知识、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取得更高资格、将来从事理想工作而做准备为目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在师生课堂互动中,教师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源于他们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资历,他们对学生的控制方式是以实惠性目标为诱惑,如取得好成绩、获得高学历文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