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运用和现实意义 定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运用和现实意义 定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现实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运用和现实意义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那个战火纷争纵横合并的年代,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留下了“弟子三千”、“儒家圣贤”的美誉。

如今孔子的各种思想已经被世人所公认,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仅赢得各个民族的赞同和认可,其独特的“仁”的思想核心也被奉行为当下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原则加以推行和发展。

但是也有人说,那个时代的孔子是寂寞的,因为知音难觅,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和认可,辗转周游于各国而屡次遭到冷遇和不屑,最终还是悲惨地老去,带着天下大同的理想黯然长逝。

但是,在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位千年智者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还是数不尽的思想智慧和财富,其关于政治治国方面的一些独特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一、孔子思想内核在行政理论方面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其思想体系中,由于孔子认为人生而“性相近,习相远”,才最终导致了天下苍生外在的表现差异,也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纷乱斗争。

所以,为了使社会达到天下大同,社会教化得以更好的在乱世中推行,孔子基于自身的阶级地位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观念,旨在要用道德约束人们,通过使人们内心的平和和守矩,从而达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

因此,通过“成仁”而“成人”就成了孔子极力宣扬人们去追求和实现的个体目标之一。

这是一种十分积极入世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前
期都在积极地为推行这一种政治抱负而努力。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人生五十之年,终于取得了政治道路上第一个“大用”的成就,在鲁国就任大司寇,以为推行各种体恤民情、改善民风的政策,使得鲁国大治,其在外交和对内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作为。

曾经有学者之处,中国历史朝政上一般有三种势力执政的情况:分别是宦官外戚、文官、物管三种势力,而其中,又有“以儒家思想武装的文官”执政时代是这个朝代最为清廉正直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1)、孔子思想在对外交往问题上的突出体现
据《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结合《孔子》电影和对史书史料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外交往方面,孔子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官特有的“儒士”态度。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祭祀礼乐从来都是在从事国事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而在春秋时期,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朝纲。

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原初意义主要是指用以祭祀各种神灵的礼仪,反映的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追求,在周礼兴盛的时代,周天子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来规范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维护统治,并且取得了几百年地长效之治,维护了国家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繁荣发展,这
说明了礼乐统治制度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裂,周礼统治的时代也渐行渐远。

相对地,作为礼制文化的绝对捍卫者,孔子就坚持提倡在处理诸侯国问题是要采取严格的等级礼数制度。

在国家交往之间,也要分清楚互相的政治地位和等级高低,以此来判断合乎礼数的交际仪式。

“事君以礼”,“君使臣以礼”,说的就是孔子十分重视在行政过程中外在规范的重要性。

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道德准绳,约束这国家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虽然这种“尊重”本质上是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一个外在表象的平衡,从现实角度上开其实是否定了人们平等自由的权利,带有浓重的阶级等级色彩的落后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中,为了实现平定叛乱、镇压割据、预防诸侯之间相互斗争和威胁周天子统治以致达到国家安定太平的条件。

并且我们看到,遵循这种方式去处理外交政治的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

(2)、孔子思想在对内统治上的突出体现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在治理社会问题的时候,孔子提倡通过礼教推行自己“仁”的思想,以“礼”的精神来教化民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

鲁公曾经向孔子提议,在鲁国实行如齐国一样的严峻立法制度,但是被孔子否决了,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人们遵守行为规范和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并不是出于自身内在的愿望,而是畏惧酷刑苛刻才被迫遵守,这样的政治统治是达不
到长治久安的,更有“苛政猛于虎”一说,由此看来,主张以仁立己的孔子有一种社会博爱的思想。

虽然我们都知道孔子人性论提倡“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不可否认孔子在其政治论调和教育思想中总是存在着“人性本善”的倾向。

因为人性善,所以才有可能去遵循社会礼数,改善自身道德缺陷,以此完成克己复礼的伟大愿望。

基于此目的,孔子在最高等级上提出了君王应该“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

并且他还认为,自我道德的完善是君王应有的风范,也是成为一个君王的重要条件,提出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观点,只有君王首先实现了自我道德的修复和完善,才能给天下百姓做一个楷模,领导全社会走向一个风气日益良好的社会,同时也才能以极高的威慑力巩固君王自身的统治。

因为自身的道德完善是以“礼”和“仁”为标准核心的,目的就是约束个人私欲,规范个人言行因此,孔子的这一观点迎合了社会大众的思想,也从内在上克制君王骄奢淫逸的风气,不失为一种修生养性同时还迎合社会现实。

于下一等级,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其伟大的教育成就。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老少皆有,因秉承着“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弟子遍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在这一广大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仁”和“礼”的思想,对于遏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养成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孔子的“仁政”思想,其理论而言,在当下还是十分
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在孔子执政的高峰时期。

鲁国大治的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为什么孔子最终仕途不意,其礼治仁和的思想被当时的社会否定了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其不足之处都体现在哪里。

二、孔子思想内核在行政理论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个思想理论,一种哲学潮流,只有符合其时代特征和内涵才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孔子的仁爱思想虽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但是究其本质,在行政方面,介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这一过于理想化的思想终究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1、从经济制度上看:小农经济相对于周天子统治巅峰
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开垦程度加大,这就导致旧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这种新兴的社会现象,由于人民手中可耕作的土地越来越多,地主阶级积累的财富也逐渐增加,井田制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漏洞。

我们都知道,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由于经济地位得到提升,这些富有的地主阶级必定会谋取更高层次的政治权利了,而孔子试图用传统的等级制度去压迫这些新生的力量明显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

2、在阶级等级上,因为孔子其思想言论带有自身的阶
级——没落的贵族阶级利益的色彩,他代表的始终不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合当时新进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必定不能迎合大众的需求,仁和礼治的政治可能符合部分站在风雨飘
摇统治中守旧贵族势力和一些社会底层因为动乱压迫寻求寄托的人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考虑,孔子的思想纵使再强大,也只能是孤军奋战,四处无援。

3、从其思想在政治运用方面本身的缺陷上说,这种通
过绝对的等级礼数来规范社会的行为是有弊端的。

在今天的先进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压制,它压迫了人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导致民主制度的姗姗迟来,不符合人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属性,纵使在社会性方面可以促使社会的凝聚力加大,但是我们认为真正的亲民之治并非建立在规范等级、压制人性的前提下,更应该是统一人们的地位、反应共同呼声的一种社会模式。

所以,这本身就是孔子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

三、探讨孔子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运用
在当下社会,我们对于孔子思想在政治统治方面的继承同样应该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通过改造和适应,让它服务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适应世界时局,得到效用最大化,在更广范围内传播我们中国的优秀古典文化。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问题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