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新绛县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五月前言 0第一章规划调整背景 (2)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三、现行规划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6)五、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14)第二章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15)一、指导思想 (15)二、规划调整的原则 (15)三、规划调整的依据 (17)第三章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 (20)一、规划目标的调整 (20)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1)三、土地利用优化布局 (24)四、中心城区与开发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安排 (32)五、建设用地管制与土地用途分区调整及管制规则 (36)第四章“三线”划定 (44)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44)二、生态保护红线 (44)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45)第五章乡(镇)规划土地利用调控 (46)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2)一、加强整体控制 (52)二、完善机制制度 (52)附表1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指标调整情况表 (55)附表2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利用面积及结构调整情况表 (56)附表3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有关耕地保有量调整情况表 (56)附表4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基本农田面积调整情况表 (58)附表5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规划林地、园地面积调整情况表 (59)附表6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分解表.60 附表7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调整情况表 (61)附表8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有关土地整治(含挂钩类复垦)计划安排分解表. (62)附表9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规划空间管制区和土地用途区面积表 (63)附表10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中心城区和各类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安排情况表. (64)附表11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生态保护区(红线划定范围) (65)分布情况一览表. (65)附表12 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有关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安排情况表66《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称《规划》)于2012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运城市盐湖区等十三个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晋政函〔2012〕81号)批准后实施。

《规划》实施以来,有效地加强了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严格实行用途管制,切实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有力的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用地,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成效。

随着新绛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按照本县确定的“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和落实新的战略任务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以及“十三五”发展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全力打造人文新绛、绿色新绛、和谐新绛、扎实做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商贸旅游和县域城镇化五篇文章,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好促进和保障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以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下达的主要用地指标/目标为控制指导并紧密结合本县实际,在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特编制新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是在科学评价2006-2015年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新绛县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阐明新绛县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战略、总体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及其管制规则,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方案》的规划基期年和规划目标年仍分别为2005年和2020年(即与原规划相同,保持不变),并以2015年为规划调整基期年,着重反映2016-2020年的调整及其结果情况,范围为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第一章规划调整背景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资源概况1、地理位置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运城市北部,地处临汾盆地南缘、汾河下游。

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11°26′,北纬35°27′—35°48′。

毗邻四县一市:北依吕梁山、西北与乡宁县连接,南靠峨嵋岭、与闻喜县毗连,东与侯马市相接,西与稷山县为邻。

县境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41公里,土地总面积为597.18平方公里(59717.86公顷)。

县城龙兴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处,东距侯马市区14公里,南距运城市区84公里。

2、地形地貌县境北部为吕梁山区,南部为峨眉岭丘陵区,中部为汾河高低阶地构成的冲、湖积平原区。

总的地形是南北两侧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

全县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处为县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

最低处为万安乡的赵村渡,海拔为381.9米。

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岩性及成因类型,全境可分为四大地貌单元。

3、气候本县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全年日照时数为2464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21.6千卡/平方厘米。

年积温4800—5000℃,年平均气温12.51℃,无霜期190—198天。

年平均降水量500—540毫米。

4、水文汾河属过境河流。

自县境东北南梁村入境,流经龙兴、横桥、古交、万安等6乡(镇)39村,至县西周流村出境。

境内长22.5公里,河床宽200米左右。

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5.4亿立方米。

1958年洪峰流量2450立方米/秒,洪峰高程405.66米。

5、地热资源新绛县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主要地热点有:北池地热区,位于阳王镇的北池、董村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热储层埋深130~180米,水位埋深80~130米,水温30~82℃,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西马地热区,位于万安镇西马村一带,热储层埋深40~300米,水位埋深10~20米,水温26~45℃,分布面积约60平方公里,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龙兴地热区,分布于龙兴镇西关、段家庄、桥东一带,面积120平方公里,热储层埋深700~800米,水温40~45℃,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水压喷水可高出地表5~50米。

6、旅游资源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

“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从西至东,雄居高垣之上,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塔顶曾多次持续数日腾烟,为千年未解之谜。

(二)经济社会概况全县共辖8个镇、1个乡,即是:龙兴镇、三泉镇、泽掌镇、北张镇、泉掌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横桥乡。

2015年,全县总人口为342546人,其中城镇人口144308人,农村人口198238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42.13%和57.87%。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8.5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7.75亿元、35.21亿元和25.5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46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24元,增长7.5%。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15年土地现状数据并经转换为规划地类,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情况为:1、农用地全县农用地面积为46387.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68%。

包括:(1)耕地面积35147.6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5.77%。

其中,水田62.20公顷、水浇地27015.21公顷、旱地8070.23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0.18%、76.86%、22.96%。

主要分布在龙兴镇、三泉镇、古交镇、横桥乡等乡镇。

(2)园地面积3850.5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30%。

其中,果园3336.9公顷,其他园地513.61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86.66%、13.34%。

主要分布在万安镇、阳王镇等乡镇。

(3)林地面积3702.3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98%。

其中,有林地305.24公顷,灌木林地2457.95公顷、其他林地939.16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8.24%、66.39%、25.37%。

主要分布在泽掌镇、横桥乡等乡镇。

(4)其他农用地面积3687.2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95%。

包括设施农用地341.24公顷、农村道路1465.78公顷、坑塘水面3.91公顷、沟渠127.92公顷、田坎1748.42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9.25%、39.75%、0.11%、3.47%、47.42%。

主要分布在三泉镇、北张镇、横桥乡等乡镇。

2、建设用地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7961.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3%。

包括:(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7276.4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39%。

其中:建制镇用地1177.39公顷,村庄用地5511.35公顷,采矿用地587.74公顷。

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6.18%、75.74%、8.08%。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22.32平方米(城镇人口为14.43万人)。

(2)交通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17.2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75%,其中,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62.5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54.73公顷,分别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74.93%、25.07%。

(3)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8.2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86%。

3、未利用地全县未利用地面积为5368.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9%。

包括:(1)水域:面积为403.3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51%。

包括河流水面130.23公顷、滩涂273.15公顷,分别占水域面积的32.28%、67.72%。

(2)自然保留地:面积为4964.75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92.49%。

其中,其他草地为4736.23公顷、裸地228.52公顷,分别占自然保留地面积的95.40%、4.6%。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截止到2015年底,全县农村居民点5511.3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5.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