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准扶贫: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构建政策、项目、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机制,解决扶贫政策和资金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2.“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3. 五个一批”: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4.“六个精准”: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位/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
5. 楚雄州“12大脱贫攻坚行动”:用5年时间,开展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易地搬迁、培训就业、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保障兜底、金融支持、资产收益、信息扶贫、民营企业扶贫。
6. 大姚县“7大脱贫攻坚行动”:整乡(整村)扶贫、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培训就业、生态保障。
7.“16个到村到户”:用5年时间,开展产业扶持/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基本农田/电力保障/信息宽带网络/危房改造/金融扶贫/培训就业/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科技扶贫/保障政策兜底到村到户。
8.扶贫整乡推进:以一个乡镇为单元统一规划,以增加贫困乡镇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9.“四到县”政策:把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个方面全部下放县一级政府,以利于基层政府全盘推进该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0.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指已经完成审批流程,建立了贫困档案,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动态管理的贫困家庭。
11.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标准:2014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2015年2855元、2016年2952元、2017年3200元。
同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
12.“五查五看”:①查收入,看家庭收入来源的结构稳定性;②查住房,看住房的安全稳固性;③查财产,看贫富程度;④查家庭成员结构,看能力和负担;⑤查生产生活条件,看基本生产生活状况。
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的原则“四看”:看房、看粮、看劳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五优先”:五保户和低保户优先、无房户和危房户优先、重大疾病和残疾户优先、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户优先、因学致贫户优先。
“六进”:①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孩子未成年的;②不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农户和单亲家庭;③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生病、不能从事基本劳动的;④丧失劳力的残疾人口占家庭人口一半以上的;⑤住房不避风雨的;⑥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要进。
“七不进”:近三年内有标准住房;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子女有赡养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拥有小汽车或大型农机具的;直系亲属有财政供养人员的;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对举报或质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有劳动能力但好吃懒做、抹牌赌博导致贫困的农户不能进。
1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的程序是“三评四定”“三评”:村民小组内部评议、提交村组党员评议、提交村民会评议。
“四定”:村委会初定、村民代表议定、乡镇审定、县确定。
15.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支出)/家庭人口16.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6条标准①“两不愁”②住房保障无住C、D级危房、建房自筹1万以内,无建房举债。
③就学保障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
扣除就学负担后人均纯收入仍达到脱贫标准。
④医疗保障100%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28种疾病门诊报销比例80%;转诊转院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90%,有9类15种大病的优先得到全额救治。
县内医院就诊无垫支医药费。
⑤养老保障符合条件的100%参保。
⑥扶持情况精准帮扶措施,完整录入全办系统和云南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
17.贫困户退出程序入户调查,填写《贫困户脱贫销号双认定表》或《贫困户帮扶情况认定表》→村“两委”商议→村评议公示→乡(镇)核查公告→县审定销号。
18.贫困村退出的10条标准①贫困发生率.村漏评率、错评率< l%,综合贫困发生率< 2%。
②道路硬化到村。
③贫困村通电。
④贫困村通广播电视。
覆盖率99%。
⑤贫困村通网络宽带。
覆盖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
⑥农村饮水有保障。
⑦卫生室建设。
有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每所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
⑧公共活动场所。
党员10人以上/人口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有活动场所⑨适龄儿童有学上。
⑩集体经济收入。
收入达2-5万元以上。
19.贫困村退出程序村申请→乡(镇)审核→县审定公告→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20.贫困乡(镇)退出的8条标准①贫困乡(镇)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人均收入增幅。
③有安全稳固的住房。
④贫困村退出达90%以上。
⑤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户。
⑥公共设施建设。
有标准卫生院,通乡油路,行政村通硬化道路;文化服务中心,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人畜饮水有保障,农业生产有水浇;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
⑦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⑧基本医疗和社会养老有保障。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100%,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纳入政策兜底。
21.贫困乡(镇)退出程序组织核查→贫困乡申请→县级复核验收→州审批的“一公示一公告”程序认定贫困乡退出→报省级备案。
22.“三率一度”:贫困发生率低于2%,错退率低于1%,漏评率低于1%,群众满意度必须达到90%。
23.2017年动态管理中,“应退尽退”的对象①有家庭成员国家公职人员的。
②有家庭成员任“村三委”干部的。
③拥有购买价格3万元以上机动车的。
④在城镇拥有自建房或购买商品房、门面房以及其他经营用房。
⑤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公司、企业并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
⑥种植、养殖大户或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⑦为享受扶贫支持,故意分户、并户,不符合识别条件的。
⑧空挂户或为套取扶贫支持将户口迁入村组的空挂人口。
⑨死亡、服刑、失踪人员、与户主不共享开支或收入的人员。
⑩优亲厚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信息失真以及其他不符合贫困对象识别条件的人员。
24.2017年动态管理中,“应纳尽纳”的对象①实际居住C级、D级危房且自身无力改造;②家庭因病致贫,且成员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③家庭适龄成员因贫辍学/家庭因学致贫。
④符合并享受低保,但仍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的25.2017年动态管理中,“应扶尽扶”的对象对2014--2016年认定的脱贫户进行核查,凡是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注为返贫人口,继续帮扶26.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方法步骤贫情分析→实地调查→信息数据复核→提出初步方案→公开评议→逐级审定。
27.贫困县摘帽的“5条”标准(1)贫困发生率3%以下。
(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3)贫困村退出90%以上。
(4)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户(5)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28.贫困县摘帽退出程序:(1)县级申请。
(2)州初审。
(3)省级核查。
(4)批准退出。
29.易地扶贫搬迁范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地区/地方病高发地区/其他丧失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随迁户(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30.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的要求“三优先、两不纳入”。
“三优先”: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高的自然村,优先支持自然村整村搬迁,优先搬迁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两不纳入”: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原居住地、原自然村、原址拆除重建,不能通过“挪穷窝”实现“换穷业”的。
31.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住房面积安置方式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插花安置以及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卡户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按照50、75、100、125、150平方米等户型,最大户型面积≤150平方米(6人及以上户)。
32.易地扶贫搬迁的扶持政策2017年2月28日后建(购)房的,按照省、州级新的易地扶贫搬迁扶持政策执行。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补助2万元(6人及以上按6人计算),自筹户均≤1万元。
旧房拆除人均奖励0.6万。
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户均补助不低于1.5万元/2万33.易地扶贫搬迁选址的要求“五不选六靠拢”:有地质灾害隐患/无发展后劲/基础设施改善难就医和就学不方便/群众不满意不选;向旅游交通环线/向产业聚集区/向工贸旅游园区/向县城规划区/向乡镇集镇/向中心村靠拢。
34.安置点建设管理要求:坚持统规统建为主,规范统规、联建和自建。
35.易地扶贫搬迁“四条红线”①一户一宅。
②控制建房面积。
(人均不超25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50平方米);③建档立卡搬迁:农户不得举债建房。
(户均自筹资金≤1万元);④按人补助。
(不按户补助)。
36.易地扶贫搬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建设的区别(1)目标不同。
易:搬迁出“六类区域”,发展达到脱贫。
危:解决农户住房安全的问题(2)实施对象不同。
易:贫困人口,危:“四类重点对象”(3)扶持政策不同。
易:按搬迁人口补助,危:按户补助(4)面积控制不一样。
易:人均≤ 25 平方米,最大户型不超过 150 平方米。
危1至3人户(40—60平方米),且1人户20平方米、2人户30平方米、3人户40平方米;3人以上户人均不超过18平方米,不得低于13平方米。
(5)建设地点要求不一样。
危:加固为主,允许原址拆除重建、村头搬村尾,易:必须是甲地搬到乙地。
37.“挂包帮”“转走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38.“转走访”的主要任务进村入户调查,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宣传扶贫政策,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基层组织建设。
39.部门包村的主要工作帮助贫困村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配合村“两委”组织实施,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40.结对帮扶的主要工作了解家庭情况及致贫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脱贫致富。
每年至少回访4次。
41.驻村扶贫工作队主要履行十项任务:(1)宣传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措施。
(2)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参与拟定脱贫规划计划。
(3)参与实施精准扶贫工作。
(4)推动金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化、社会保障等行业和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