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一.选择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
据此回答: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西汉王国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激烈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4.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是:()A.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B.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C.两个阶级的对立D.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但统一及民族融合仍是发展的趋势。
据此回答:5.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力图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A.当时南方力量正在超过北方B.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C.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统治者竭力维护割据局面6.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B.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C.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的是:()A.整顿吏治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8.南北朝后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的原因是:()①、南北经济趋于平衡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士族势力的衰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A.曹魏B.西晋C.东晋D.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大放光彩。
据此回答:11.我国佛像画应始于下列哪一时期:()A.三国B.西晋C.东晋D.南北朝12.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是:()①.绘画②.书法③.雕刻④.建筑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13.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
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A.《采桑度》B.《敕勒歌》C.《木兰辞》D.《蒿里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据此回答:14.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的状况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D.军事斗争的需要1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16.下列哪些统治者曾对江南开发作出过突出贡献:()①.秦始皇②.汉武帝③.孙权④.刘禅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回答:18.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B.北方民族融合C.完成了封建化D.阶级矛盾激化19.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D.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政策C.加强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D.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广大统治者的支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动乱碰撞时期。
回答:22.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D.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2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南方的是南朝的:()A.宋B.齐C.梁D.陈24.曹魏与北魏相同点有:()①.曾以洛阳为都城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③.统一过黄河流域④.采取重农措施⑤.因政权分裂而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⑤25.南朝与北朝的明显不同点是:()A.南朝农业发达,北朝农业落后B.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C.南朝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之一。
回答:26.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加强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27.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居民迁移的特点是:()①.北方黄河流域大批农民南迁②.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③.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④.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契丹境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8.十六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国家统一B.加速各族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经济恢复D.加速民族间的融合29.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
回答:30.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前代相比,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进步体现在:()A.天文、数学B.天文、农学C.农学、机械D.农学、数学31.下列作品属于同一朝代的有:()①.《兰亭序》②.《洛神赋图》③.《神灭论》④.《女史箴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32.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B.热爱劳动人民C.对城市污染的厌恶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33.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特点的是:()A.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重大影响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D.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其原因有:()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一.选择题:(1×1.5`×34=51`)二.非选择题:35.读《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图见人教版中古史教材p56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⑴.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主要居住在哪些地区?⑵.当时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个趋势(流向)?其流动的主体和成因各是什么?⑶.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谈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490)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材料三: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四:(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有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摘自《魏书》请回答: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37.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大主要经济区:农耕区、畜牧区、渔猎区。
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公元4~6世纪这三大经济文化形态交融、消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38.简要指出曹操、苻坚、和杨坚试图统一南方的不同结果,并结合当时南北经济、政治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因。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1.5`×34=51`)二.非选择题:35.【答】⑴.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历史上称为“五胡”;主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⑵.趋势:①.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这一流向的主体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成因: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民族融合的推动;②.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这一流向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成因: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成为夺取政权和异族骚扰的主要目标,从而造成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本来人口稠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增加了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南方人口相对稀少,且自然资源优越,因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⑶.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同时,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民起义)和环境问题(江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⑷.启示: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和合理利用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趋利避害,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口迁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6.【答】⑴.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⑵.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⑶.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⑷.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37.【答】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农耕经济形态向畜牧经济区拓展,汉族人民也学会少数民族畜牧业经验;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接受汉族先进农耕文化。
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农耕经济形态向江淮渔猎区拓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中原农耕经济文化向北方畜牧区和江淮渔猎区的拓展及交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