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停在空中的气球质量与人质量相等,如人沿竖直在气球上绳梯向上爬m 1,不计绳
梯质量,则气球:
A . 向上移m 1;
B .向下移m 1;
C .向上移m 5.0;
D .向下移m 5.0 。
2. 一质量m 物体以初速0v ,抛射角0
30=θ从地面斜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落地
其动量增量大小和方向为:
A .0=∆P ;
B .0mv P =∆方向竖直向上;
C .0mv P =∆方向竖直向下;
D .03mv P =
∆方向水平。
3.A 、B 两弹簧的倔强系数分别为
A k 和
B k ,设两弹簧的重量忽略不计。
今将两弹簧连起来并竖直悬挂如图所示。
当系统静止时,这两个弹簧的弹性位能之比值将为:
A .
B A B A k k E E //=; B .2
2//B A B A k k E E =; C .A B B A k k E E //=; D .22//A
B B A k k E E =。
4.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一静止悬于顶端长棒的下端,穿出后速度损失
3/4,求子弹穿出后棒的角速度ω。
(已知棒长为l ,质量为M ) A .
Ml
m v 0
41; B .049mv ;
C .
243Ml ; D .Ml
m v 0
49。
5.用一穿过空管的轻绳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一只手竖直地拿着管子,另一只手拉着绳子。
这时甩动小球以恒定速率v 在水平面上作半径为1r 的圆周运动。
然后把绳子拉紧抽短,使小球的轨道半径缩小到2r ,新的角速率2ω和原来角速度1ω的关系应是:
A .1212)/(ωωr r =;
B .12
212)
/(ωωr r =;
C .1122)/(ωωr r =;
D .12
122)/(ωωr r =。
6.如图所示,倔强系数为k 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系着质量为m 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作简谐振动,在与墙固联的s 参照系看来,对于弹簧和物体m 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在相对于s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s '参照系看来,该系统:
A . 机械能仍守恒;
B .功能原理不成立;
C .势能与参考系无关;
D .作功与参考系无关。
7.图为0=t 时刻,以余弦函数表示的沿x 轴正向传播的平面谐波波形。
则o 点处质点
振动的初相位是:
A .
2π
; B .0; C .π2
3
; D .π。
8.一理想气体样品总质量为M ,体积为V ,压强为P ,绝对温度为T ,密度为ρ,总分子数N ,分子量为μ,K 为玻尔兹曼常数,R 为气体普适常数,0N 为阿佛伽德罗常数,则分子量表示为:
A .MRT PV ;
B .PV MKT ;
C .V MKT ;
D .P KT ρ;
E .P RT ρ;
F .MRT ;
G .0
N MRT。
9.两种理想气体的温度相等,则
A . 内能相等;
B .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C .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相等;
D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相等。
10.有人测得一静止棒长l ,质量为m ,求得此棒线密度为l
m
=ρ,若此棒沿棒长度方向以速度v 运动,设它的线密度为ρ',那么:
A .22
1c
v -='ρρ; B .ρρ='; C .2
2
1c
v -=
'ρ
ρ; D .)1(2
2
c v -
=
'ρ
ρ 。
二.计算题:
1. 求位于两圆θsin 2=r 和θsin 4=r 之间的均匀薄片的重心。
2. 有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M 与2M ,它们由不可伸长的轻绳、轻弹簧、轻滑轮连系
如图,其中2M 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重物1M 在轻绳拉直,弹簧有自然长度时无初速度释放,求弹簧最大伸长量,1M 的最大速度及振动周期?
3. 绳上端缠绕在圆柱上,下端系以重物mg ,重物自然下垂,由静止开始降
落,并带动圆柱转动。
求重物降落了高度h 时的速率v ?(圆柱质量为M ,半径为R ,并设绳的质量可忽略且不可伸长)
4. 计算空气分子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自由程及碰撞频率,取分子有效直径为
m d 10105.3-⨯=(平均分子量:29)。
试卷代码PW118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答案
1,由对称性x c =0――――――――――――――――5
⎰⎰=
dS y m y c ρ1
――――――――――――――5 =37
―――――――――――――――――5
2,02
1
)2(2122=-+mgx kx x m ―――――――――――――5 当0=x 时 k mg
x 2max =
对上式求导得到 02
2=-+g x m k x
――――――――――――――5 当
02
2=-g
x m k 时,x 最大,得 2
1
2m a x )2(k
m g x = ――――――――――――――――――――5
3,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2
22121ωJ mv mgh +=
―――――――――――――――5 J =2
2
1MR ――――――――――――――――――3
V =R ω―――――――――――――――――――3 V =
M
m mgh
+24―――――――――――――――4
4,
p
d kT
2
2π=
―――――――――――5 =m 8
109.6-⨯―――――――――――3 s m u
RT
/4488==
π――――――――3 )(105.619--⨯==
s v
z 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