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功能主义理论

第四讲 功能主义理论


二、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1、社会行动理论 《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的主题是社会中 的人类行动,人们通过行动,使用有意义的符 号,表现出主观动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社会行动并不等于行为,因为兴趣不在于有机 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 间的关系,受当时经济学模型的直接启发,认 为应该分析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单位行动”每 一单位要素包含下列要素:
• 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 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 方向,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 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中维持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现代社会学理论
• 古典社会学思想主要发端于欧洲,但现代社会 学理论的中心在美国。
• 当社会学传播到美洲大陆后,它很快在美国实 现了本土化,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使社会 学理论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 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开端始于30年代末,其重要 标志是1937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 书的问世。
第四讲 功能主义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有广泛 影响的理论流派。在20世纪中叶它一度是社会学 中的主导性的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社会 学范式。到了50年代,功能主义不再被人看作仅 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 会学方法,一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主导了 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 2、功能分析范式 (1)要改变目前的社会学状况,除了发展中层 理论,还应该确立起社会学定性分析的范式。范 式: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 要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 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 释中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它依赖于理论、 方法和资料的结合。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 论,又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
• 1、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中层理论”是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 验性命题之间的一种理念。
• 中层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 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强调经验分析 ,并提供一套功能分析的概念。 针对帕森斯的抽象大理论,提出了“社会学的中 层理论”,倡导首发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建立“适中”理论。
3、在研究主题上,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 为了维持其存在,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 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任何现存 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 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 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
4、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总之,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 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 定的作用或功能,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 这些规范反过来调节着其后的互动,并使其稳定, 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制度化的模式得以建立,维 持或改变,即社会系统才形成与存在。
• (2)具体步骤: 行动者根据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按上述基 本方式行动
• 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逐渐产生约定,并 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
• 这种制度化模式称之为社会系统
• (1)从单位行动转向社会系统的转化
• 具有各种倾向的行动者进入互动情境
• 行动者的倾向方式反映了它们的需要结构,以及 文化模式的内化如何改变这种需要结构
• 当行动者相互调整各自的取向时,规范经由具体 的互动过程而产生
• 这种规范作为行动者彼此调整自己取向的方法出 现,同时又受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
• 总之,凡人的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 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 行动都要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
• 2、社会系统理论
•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帕森斯的学术研究 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以《社会系统》为代表, 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
• 他的理论基点是“社会行动系统”,“以科学的观 点把个体行动者的互动过程看成一个系统”。 《社会系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 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不是对社会系统的一般 研究,而是探讨社会学的性质。
•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把地位、角色和规范组织起来
• 行动被概念化为三种相互滲透的行动系统-文化 的、社会的和人格的行动系统。
• 行动理论的目标就变成理解制度化模式(社会系 统)是如何被价值观、信仰、规范及其他观念联 合体(文化系统)和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 (人格系统)所制约的
评价
• 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的重点,是促进社会系统 稳定与秩序的机制,他的行动理论,而是社会 体系的行动,是制度化的社会规范的控制。 帕的理论,从社会行动的分析开始的,由于他 十分重视行动者主观上制定的行动方向,重视 行动者对目标手段的选择,所以早期叫“唯意志 行动论”。但在后来,这种“意志论”的因素逐渐 消失了,更重视的不是人格体系中的动机,社会化机制和 社会控制机制约束的“角色”。
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 默顿的,最突出的社会学研究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社会学理论,针对帕森斯的抽象大理论, 提出了“社会学的中层理论”策略。
• 第二, 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 于20世纪60年代。 第三, 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如对大众传 播、研究政策、医疗职业的研究,形成著名的“ 哥伦比亚学派”。
• 特点:
• 第一,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具一定 的抽象性,但更接近于观察资料。 第二,指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 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第三,可溶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 去,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第四,区分出微观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第五,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第六,指明未知的方面,或进一步研究的 方面。
• (1) 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2) 目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3) 情境: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行动 的条件和手段,条件是行动者不能控制的,难以 改变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 (4) 规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涉及思 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 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