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分类法

常用中药分类法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针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和疏散风热的解表药。

2、体虚而患表证者,应适当配伍相应的补益药。

使用注意:1、发汗以“遍身微似有汗”为度,以免损耗阳气和津液。

2、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忌用于汗家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

分类:依据药性和功效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大类。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药性辛温,发汗作用较强,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及风寒喘咳、疮痈兼表、风湿痹证和水肿兼表者。

麻黄桂枝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药性大多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缓和。

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以及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咳嗽和麻疹不透等。

薄荷牛蒡子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退虚热等作用。

根据里热证的病因、病程阶段、体质及各药的作用特长不同,分为五类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本类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知母石膏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部分还有泻火作用,主要用治湿热证和火热证。

黄芩黄连第三节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和火毒,与清热泻火药比较偏重于解毒。

金银花连翘第四节清热凉血药清营凉血,养阴滋液为主要作用,适于邪热入营血分及热病伤阴证。

生地玄参第五节清退虚热药主要作用是清虚热,退骨蒸。

使用时常配清热养阴药同用,以期标本兼治。

青蒿地骨皮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适应证: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饮停积等里实证。

分类:根据泻下药作用峻缓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分为三类第一节攻下药主要适应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

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

大黄芒硝第二节润下药本类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均归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

适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津枯肠燥便秘。

火麻仁郁李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大多有毒、苦寒,作用峻猛,可引起剧烈腹痛腹泻。

逐水泻饮(从大小便将体内潴留水液痰饮排出体外)使用注意: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甘遂巴豆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根据痹证的类型、部位、久暂,作适当地选药和配药。

风痹(行痹)——配祛风解表药,如羌、防类寒痹(痛痹)——配温经散寒药,如附子类湿痹(着痹)——配健脾祛湿药,如苍术、薏仁类热痹(郁久化热)—配清热通络药,如知母、忍冬藤新痹——多配解表药久痹——多配补肝肾、益气血药使用注意:风药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宜慎。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属寒者。

若配清热药,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独活川乌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具有祛风胜湿,清热消肿,通络止痛作用,适用于风湿热痹(红肿热痛者),通过配伍也可用于风寒湿痹。

秦艽防己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主要用于久痹而腰膝酸软无力疼痛者,亦可用于肾虚腰痛,筋骨酸软乏力和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证。

狗脊桑寄生化湿药凡气味芳香,药性温燥,功能化湿运脾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根据湿浊困脾的病理机转,作适当配伍。

寒湿中阻——配温里药湿郁化热——配清热燥湿药湿阻气滞——配理气药湿浊伤脾——配补脾健胃药使用注意: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或气虚者慎用。

藿香佩兰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根据兼证、病因兼挟、病理机转而选药和配伍。

水肿骤起有表证——配宣肺发汗药,麻黄、香薷等水肿日久伤阳——配温补脾肾药,附子、肉桂等湿热合邪——配清热燥湿药,黄连、苦参等热伤血络而血淋——配凉血止血药,栀子、茅根等使用注意: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泄者,宜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平或凉,功效渗泄,药后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有利尿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等。

茯苓薏苡仁第二节利尿通淋药有清利下焦湿热而利尿通淋作用,多用治小便短赤和诸淋。

车前子滑石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能利湿退黄,主要用于湿热黄疸。

湿偏重,配燥湿或化湿药;火热偏重,配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药。

配温里药则能用治寒湿阴黄。

茵陈蒿金钱草温里药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功效分类:因归经不同,功效有异,故根据功效可分为:温中散寒——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吐泻、舌淡、口不渴、苔白等。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

温肝散寒——寒滞肝脉证,症见巅顶冷痛,寒疝腹痛,少腹攻痛,小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

温肾助阳——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温阳通脉——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回阳救逆——亡阳欲脱证,症见神疲欲寐,畏寒,quan卧,冷汗自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凡实热证、虚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附子肉桂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或行气或降气),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作用:行气调中疏肝解郁理气行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适应证:气滞、气逆证。

使用注意:本类药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宜慎。

橘皮佛手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饮食积滞病症的药物,称消食药。

作用:消食导滞,开胃和中。

阻滞气机——配理气药,如陈皮、木香等。

食积郁而化热——配泄热导滞药,如大黄、槟榔等。

生湿——配化湿醒脾药,如藿香、豆蔻等。

伤脾——配调补脾胃药,如山药、茯苓等。

山楂:莱菔子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苦楝皮使君子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作用:制止体内外出血。

适应证:血证(吐、衄、咯、咳、便、尿血,崩漏,紫癜、外伤出血等)。

分类及应用:一、凉血止血药。

(清血分之热而止血)——药性寒凉,适用于血热妄行或阴虚阳亢之出血,配清热泻火凉血药或滋阴潜阳药——为防凉遏留瘀或挟瘀时,配化瘀止血或少佐化瘀行气药——急性出血,配收敛止血药——虚寒性出血证,不宜单独使用。

二、化瘀止血药:——药性苦或香散——适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的出血或跌打损伤、经闭及瘀滞心腹疼痛——配行气活血药。

三、收敛止血药:——药味多涩,或质粘,或为炭类药,药性多平或凉而不寒——适用于外伤性出血——为防恋邪留瘀或挟瘀时,配少许活血散瘀药——有瘀者不宜独用。

四、温经止血药:——药性温热——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的虚寒性出血——常与益气健脾温阳药或益肾暖宫补摄药同用——火热旺盛之出血忌用。

大蓟小蓟白茅根活血化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适应证: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证。

应用:根据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的病因病情而选药配伍,以达标本兼顾之目的。

寒凝——配温经散寒药热郁——配清热凉血药风湿——配祛风除湿药癥积——配软坚散结药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配补益药根据部位选取药:头面——川芎胸中——丹参膈下——延胡少腹—五灵脂四肢—姜黄、牛膝腰背——泽兰根据本类各药的作用强弱及作用方式不同,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四类。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活血散瘀止痛,多兼行气,止痛作用明显。

应用:根据痛证的病因病情而配他药。

川芎郁金第二节活血调经药既具活血祛瘀之功,又善调畅血脉以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

丹参--鸡血藤第三节活血疗伤药本类药物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外,尚兼有续筋接骨,止血生肌作用,能消除瘀血肿痛,促进骨折愈合和筋伤复原,制止外伤出血和促进创口愈合。

马钱子苏木第四节破血消癥药本类药物药性强烈,功能破血逐瘀以消癥积。

姜黄--三棱--莪术化痰止咳平喘药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适应证痰阻于肺——咳喘痰多痰蒙心窍——昏厥、癫痫痰蒙清阳——头痛眩晕肝风夹痰——中风、惊厥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关节——阴疽流注第一节化痰药分温化寒痰药和清化热痰药二类。

一、温化寒痰药:药性温燥,部分有毒。

适应证:主治寒痰、湿痰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

半夏天南星二、清化热痰药:药性寒凉,清润和缓。

适应证:主治热痰、燥痰以及痰蒙心窍之癫痫;肝风挟痰之中风、惊厥;痰火互结的瘰疬、瘿瘤等。

前胡桔梗第二节止咳平喘药功效:宣肺、敛肺、清肺、温肺、润肺、降肺止咳平喘。

适应证:外感、内伤所致各种咳嗽病或喘证。

枇杷叶马兜铃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证的药物。

应用:审因配药:心火亢盛——配清心降火药痰热扰心——配清热化痰药肝阳上亢——配平肝潜阳药血瘀气滞——配活血化瘀药阴虚血亏——配养阴补血药心脾气虚——配补益心脾药惊风癫痫狂——以化痰开窍或平肝息风药为主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宜为丸散服,且不宜久服,并酌情配伍养胃健脾药,入煎宜打碎先煎。

分类:分为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两类。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具有重镇安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

主要用于心火炽盛,痰火扰心、惊吓恐怖、肝阳上亢等所致的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惊痫、癫狂等。

朱砂第二节养心安神药具有滋养心肝阴血作用,或交通心肾作用。

主要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症。

酸枣仁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应用:根据病因病机和兼证的不同,灵活配伍他药。

阴虚阳亢——配滋养肾阴药阳亢化风——配平潜肝阳药热极生风——配清热泻火药阴虚血少风动——配补血滋阴药兼窍闭神昏——配开窍醒神药兼心神不宁——配安神药兼痰——配祛痰药分类:分为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两类。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有平肝潜阳和安神作用,兼清肝作用。

主要用治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颊红目赤、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证。

石决明牡蛎第二节息风止痉药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作用力强者称息风止痉。

羚羊角开窍药凡辛香走窜,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窍闭神昏证的药物。

适应证:温热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痫、中风等闭证。

应用:1、鉴别寒闭与热闭:寒闭——伴面青、身凉、苔白、脉迟。

热闭——伴面赤、身热、苔黄、脉数2、鉴别闭证与脱证:闭证兼口噤、手握、脉搏有力等神昏脱证兼口开、手撒、脉微欲绝等麝香蟾酥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弱证候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使用注意:纯实无虚,不用补药,以免“闭门留寇”。

分类:虚证证型不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故补虚药亦相应地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第一节补气药主要补益脾肺之气,主治脾肺气虚证以及气虚不摄所致的失血、出汗、小便不禁和血虚津亏等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