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标准化评审报告
建议: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学习
25、未设防护器具专柜;防护器具未检验。
建议:设防护器具专柜;检验防护器具。
26、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具体的说明其危害性宣传不到位。
建议:重新修订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27、未设固定报警电话。
建议:设固定报警电话。
28、现场询问时部分员工不清楚应急指挥系统。
建议:进行相关培训教育
该加油站的供电由电管所引入站外变压器,经变压器变压后引入站内配电室,进线电压为380/220V,由配电室通过埋地电缆配送到各用电部位,站内配置柴油发电机一台,供站内临时用电需要;罩棚、营业室、配电室、发电机室等处均应设有事故照明。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采用防爆型。
站内防雷、防静电设施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加油机电机外壳、接线盒、加油机外壳均用软铜绞线和接地网连接;油罐接地与接地网连接,油品管线始末端、分支处和接地网相连,管线之间的连接法兰均进行了跨接;通气管分开设置集中布置在罐区,管口高出地面 4m ,并安装阻火器;卸油场地设置了防静电接地及静电接地报警器,卸油采用密闭卸油方式;站内的工艺管道埋地敷设,没有穿过站房等建、构筑物;罩棚上有避雷带保护,利用钢柱内两根主筋作为引下线,与接地网连接。加油站按规定定期进行防雷设施检测。
36、在询问过程中发现部分员工了解事故报告程序
建议: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学习
37、安全检查记录不全。
建议:补充安全检查记录。
38、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资料保存不完善;
建议:完善档案管理
39、对照标准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查后记录不完善。
建议:完善记录
40、未建立密封管理制度.
建议:建立密封管理制度.
41、岗位达标无考核记录
建议:完善相关记录
12、未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未制定改进措施。
建议:对培训教育进行效果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13、加油站未制定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没有设电工岗位,操作人员未取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
建议:制定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设置电工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14、询问操作人员对工艺安全信息掌握程度时,部分操作人员对工艺安全信息掌握程度不够。
该加油站设置动态液位监控系统,加油枪设有紧急切断装置,其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满足安全要求。
该加油站设有8台单枪加油机、。加油机采用具有国家认证的符合安全要求和国家质量标准的产品,加油机电机是防爆电器,电机外壳、接线盒、加油机外壳均有金属导线接地,法兰处进行了跨接;罐区设有埋地油罐,油罐人孔操作井内输油管线法兰连接螺栓少于5根的采用了金属线跨接,通气管管口法兰连接处采用了金属线跨接。卸油口法兰连接处采用了金属线跨接,密闭卸油口处装有静电接地报警仪。埋地油罐、工艺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设有防静电和防感应雷的联合接地装置。站内设置了消防器材,满足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国家要求。
制定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通过采用LEC法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采用多因子法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通过辨识与评价确定该加油站在加油过程、卸油过程、检维修过程存在的危险;确定了危险源,建立了风险评价台账、隐患治理台账。
法律法规符合性综述:
该加油站已建立了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管理制度。对识别和获取法律法规、标准进行了归纳、整理、汇总,形成了法律法规、标准清单和文本数据库。对使用的法律法规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符合性评价。组织员工进行了法律、法规、标准的学习培训。依法取得了各种证照。
建议:补充相关制度
7、询问从业人员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时,有2名员工没有完全掌握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
建议: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学习
8、缺清罐操作规程。
建议:补充操作规程。
9、规章制度未按规定进行评审和修订。。
建议:及时评审和修订
10、未注明生效日期。
建议:注明生效日期。
11、培训教育档案记录不完整。
制定了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岗位。针对方针和目标,公司从站长至员工,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
加油站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组,配备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法定代表人XXX于2011年3月11日参加危化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学习,取得了安全资格证书,主要负责人XXX于2010年11月30日参加危化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学习,取得了安全资格证书,专职安全员XXX于2012年10月24日参加危化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学习,取得了安全资格证书;其它从业人员经过了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
33、没有对预案演练进行效果评价;演练后未对预案评审;在询问过程中部分员工对应急救援预案内容记的不清楚。
建议:对预案演练进行效果评价;演练后对预案评审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教育.
34、在询问过程中有部分人员不了解自己的应急职责
建议: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学习
35、在询问过程中有部分人员不了解设警戒线的措施。
建议: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学习
建议:严格按规定要求过往车辆执行加油站规定
20、职业卫生档案内容不完善。
建议:完善职业卫生档案。
21、未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建议: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22、未设固定报警电话、未进行检查无记录
建议:完善记录。
23、作业场所未设职业危害告知牌。
建议:设职业危害告知牌。
24、现场询问过程中有部分从业人员不清楚本岗位职业危害情况。
(1)标准化评审结果汇总
评审组按两个小组分工合作,应评审总项目38项,实际参加评审项目38项,应得满分1200分,实际得分1032分,最后按相应的权重系数折算后得分为86.71分,现场评审符合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达标得分标准。
(2)标准化评审结论及等级推荐意见
推荐XXXXX公司山西销售分公司XXXX加油站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企业。
(3)针对标准化评审中发现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和提升建议。
XXXX公司山西销售分公司XXXX加油站虽然达到了三级企业达标得分标准,但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员工不能认真对待标准化工作等,希望企业能继续认真领会《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145号)和《山西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补充要求及评审标准》的精神,不断从实际出发,将标准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
文件评审综述:
XXXXXXXXXXX分公司XX加油站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创建过程中,按照《山西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规则》要求,于2012年2月制定了标准化文件体系: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相应的台账、记录表格等资料。
现场评审综述:
该加油站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汽油、柴油,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罐区储存的汽油、柴油未超过标准规定的临界量,该加油站的储罐区未构成重大危险源。加油站的储存设施与周边重要场所、区域的距离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规范的要求。
该加油站采用地下直埋储油罐、密闭式卸油、自吸式加油机付油的工艺。自吸式加油目前是国内主要的加油工艺。密闭式卸油可控制卸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油气的外溢,从而避免了卸油口处油气的聚集。此工艺被国内外加油站普遍采用,其技术稳定,工艺简单,为国内成熟工艺,不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范围内。该加油站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规范符合要求。
建议:及时更新,补充记录。
2、未进行符合性评价;评价过程没有进行记录;没有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建议:进行符合性评价;对评价过程进行记录;并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3、缺少配电、发电人员的职责;现场询问从业人员对其安全职责是否清楚,有部队分从业人员不太清楚。
建议:编制配电、发电人员的职责;对从业人员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学维修进行风险分析;
建议:进行检维修风险分析
16、未编制检维修方案。
建议:检维修时要编制检维修方案
17、作业许可证中没有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建议:重新设计作业许可证
18、未设有“禁止穿化纤服”、“禁止穿带钉鞋”标志。
建议:设置警示标志。
19、客车进站加油时不能按规定将乘客放下。
29、现场询问明时部分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应急职责。
建议:进行相关培训教育
30、应急救援器材配备的不足。
建议:增加应急救援器材
31、站内未设固定报警电话。
建议:设固定报警电话。
32、应急预案缺少罩棚等建构筑物坍塌事故预案;在询问过程中部分员工对应急处置方案不熟悉。
建议:增补应急预案内容,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教育
建议:补充相关记录并进行考核
评审结论及等级推荐意见:
根据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评审组对XXXXXXX公司山西销售分公司XXXXXX加油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符合《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145号)、《山西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补充要求及评审标准》和《山西省加油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标准》的基本要求,推荐XXXXX公司山西销售分公司XXXX加油站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企业。
评审发现的主要问题概述、纠正要求及整改情况:
现场评审过程中,总计发现以下41个问题,评审得分为86.71分,达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的要求,在评审问题复核前加油站具备末次会议条件,末次会议于2012年12月13日召开。下面为现场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
1、在法律法规方面未对识别和获取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进行及时更新记录
加油站站内所有灭火器均进行检验、检测,灭火器材配置符合规范要求;为从业人员配备了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经常对罐区、加油机进行检查,发现泄漏问题及时处理;设备静密封点泄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五、动密封点泄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