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下文是关于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2015年12月19日,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我与同伴们来到了本溪市第一中学的五楼会议厅,聆听了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席专家陈纪英教授的讲座《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年近70的芳华,却依然精神抖擞、落落大方,站在台上坎坎而谈,她的投入,她的激情,她与大家的交流,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虽然自己年轻她二十多,但依然自叹不如。
她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们诉说着对教育的热爱。
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一章章引人深思的提领,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以下几方面:1、“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
“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这句话在陈老师的讲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还喜欢一句格言:只要你付出最大的努力了,就是对得起自己了。
那么我就把这两句揉合起来:“你努力了吗?回答你自己,你对得起自己吗?”,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系统的综合,才能在成长中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
”2、“我说清楚了吗?”。
陈老师这句课堂用语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听课者的尊重,强化的是授课教师自身的态度和责任,而不是听课人的态度。
平时课堂上我们总是喜欢说“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两个字的转换赢得的将是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印象最深的还有陈老师讲的一个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注意和学生的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的案例:一个小男孩忘了写作业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并让现场老师配合情景再现。
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是应给予的尊重。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学会为学生创设改正不足和错误的机会,把改正错误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
3、思考、思辨、质疑【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陈老师让我们带着思考、思辨、质疑的态度,聆听她的讲座。
陈老师较多的是从心理的角度论述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她说,老师要善于“思考、思辨和质疑”这样才会提高,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本土,本校,本年级,本班,本人化。
是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然而,在思考的同时,必须分清是非,发现新问题,这次是时代需要的创新和进取。
我们经常说,现在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真是这样,那是因为时代变了,教育的大环境变了,在过去,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就不知道,而现在呢,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想知道的就能知道。
网络上那么多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健康的,不健康,只要一打开网而,摁不住的往外冒。
我们现在教的学生是什么呀,不仅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还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从小宠着长大的呀!能不难管,能不难教吗?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什么才是新办法,我们要从走近孩子身体,到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寻找打开心扉的钥匙,对学生进行有效施教。
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
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
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
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
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
4、担当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我们的孩子的大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且说一不二,自私自利,要强好胜等,另外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帮在成长的希望。
我觉的关注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变化。
身心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反应的。
所以心理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仼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相处应该做到:树共情心,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
容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表白自己的机会,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否定学生的人格、人品。
有的时候去惩戒学生是因为学生他有错误,而不是因自己的情绪不佳去惩罚他们。
这样做效果肯定会很好。
我们的班里,总有几个好动的孩子,但好动≠多动症,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随便戴上多动症的帽子。
我们不懂,家长也接受不了,孩子对于我们来说,可四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
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
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
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
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
总之,这次培训给我的工作理念增加了新鲜的血液,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做可以借鉴的。
我要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思考、思辨、质疑;扎实而有效地做好班级工作,对自己的管理要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行创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尊重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教师。
第二篇:《虞永平教授讲座》【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虞永平教授讲座观后感我参加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专题报告,虽然,虞教授这次讲座的主题是针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但是仔细回味,我觉得其中的理念也同样适合我们3—6岁的幼儿教育,让大家受益良多。
讲座中提出看待幼小儿童的眼光,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眼光:一是专业的眼光,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态度的准备,这种准备是科学教育的起点。
二是亲情的眼光,要有慈爱、欢喜之情,有心灵的接近和契合,有一种真正的依恋。
三是发现的眼光,只“看到”幼儿,那是常人的眼光,在幼儿的表现里发现他的能力、渴望、需要,并以此作为课程的根源。
这对有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具备这样的眼光。
讲座中又重点分析了看待儿童的三种不同的眼光:第一种是缩小的眼光,不能正确看待儿童的存在,无视儿童本身的价值,更看不到儿童的惊人和伟大之处。
第二种是普通的眼光,知道儿童的存在,看到儿童的表现,但没有在意儿童行为的意义,看不到细节。
第三种是放大的眼光,这是对儿童教育者的特殊要求,在意儿童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儿童的点点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作为老师一定要具有一双“慧眼”,要善于读懂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
他说:“脑子里能浮现每个孩子的行动细节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参加了虞永平教授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幼儿教师都要成为教育的有心人。
既要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课程的材料、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对幼儿具有吸引力。
还要积极创设有益于孩子快乐成长的环境,包括了美观实用的硬环境,更包括温馨如家的软环境。
总之,只有真正爱孩子、爱幼教的老师,才能潜心于幼教,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第三篇:《听取了虞永平教授的讲座》听取了虞永平教授的讲座《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
我懂得了许多,到底怎样培养好孩子,我深深地进行了思考。
幼儿是在情境中学习的、是在行动中学习的、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的、是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是在生活中学习的。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总是过分重视活动是否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孩子学会了什么或者是孩子的作品好不好,更注重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于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情绪、兴趣以及其他方面比如获得了什么经验,什么感受等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多。
这次的理论学习让我清醒让我重新思考我以前在活动中的错误做法。
过程意识则为孩子的学习过程,幼儿园教育就应该是孩子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操作空间、更多的亲身经验、在交流和探索中获得新经验,让孩子们获得积极主动的体验,而非被动灌输的。
幼儿园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们活动过程,而不仅仅计较活动的结果,孩子们参与了、活动了就收获了。
我们的幼儿园坐落在农村,有着丰富的农村资源,这些资源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幼儿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幼儿园玩球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买来的球和孩子们做出来的球它们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孩子们自己做球然后拿出去玩远远比我们买个球让孩子去玩要好得多,幼儿在做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球的形状、材料、颜色、幼儿自己做出了球他会有一种成功感,甚至在玩球的过程中他会知道爱惜球,从而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总之,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是儿童经验的来源,我们应该在聆听虞教授的讲座后,细化《指南》,把握一切可利用资源,创造适宜的环境,树立正确的观念,使“过程”成为"经验"必经之路,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篇:《我与幸福同行——听陶继新教授“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讲座有感》我与幸福同行——听陶继新教授“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讲座有感新学期伊始,我观看了陶继新教授的报告讲演“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我们受益匪浅。
静下来细细品味了陶继新老师的每句话真是感受颇深,他是一位作家,出色的演讲家,却有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之情,从他的不平凡中透着亲切、朴实,他的话语沁人心脾,蕴含着哲理。
于是,我思考着今后要更加享受我的教育生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陶继新老师说:“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