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第2课 郑和下西洋 教案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郑和下西洋 教案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2课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并分析其目的和条件;识读郑和下西洋图。

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

教科书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疑点:郑和是否到过美洲?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凯文·孟席斯提出了郑和在哥伦布之前70年就发现了美洲大陆,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但有很多学者反对这一说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建议一:问题策略。

学习新课前教师可采用图片或录像资料导入,如可通过大屏幕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郑和像;郑和诞生于630周年之际,南京市江宁区邮政局启用的一枚宣传戳;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郑和航海图,及在爪哇、马来西亚等地的三宝垄、三宝庙、三宝洞等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都与谁有关。

或观看福建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录像《大航海家郑和》,导入新课。

本课设计的问题如: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出使西洋的基本史实有哪些(航海的规模、时间、到达的地区)?郑和出使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郑和到达西洋各国都做了些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启示等等。

问题提出后,先由学生相互解答,有难度的教师帮助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是片面的,不规范的,甚至有科学性的错误,教师要注意宏观上的调控,细微处的点拨。

本课的重点是探讨郑和下西洋,关于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可设计几个问题简要讲解。

建议二:合作策略。

学习新课前,让学生分组,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以主题方式进行加工处理。

课堂上,小组除展示成果外,围绕材料进行相互质疑、答疑,教师要注意点拨,尤其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建议三:环节策略。

也可利用教材前面的导语导入,然后分成三个环节进行学习。

环节一:追寻足迹。

师生共同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

主要做法:简要理清郑
和下西洋和华侨对南洋开发的知识脉络,弄清基本史实。

方式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也可师生共同学习归纳。

环节二:感悟历史。

师生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及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围绕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通过郑和个人经历、下西洋的史实、下西洋中的困难分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等等。

环节三:展望今朝。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联系今天,围绕我们该如何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注意有全球战略,外向眼光),如何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

2、讲解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这一子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以下问题: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是什么?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另外为了体会郑和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也可让学生设想郑和在航海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为了体现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还可设问,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每次出行在冬季,而每次返回在夏季,为什么?在以上问题解决之后,还可让学生探讨如何评价郑和其人。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意从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以加深对明朝前期经济状况的理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教科书中对郑和其人在小字部分有所叙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加深对郑和的理解)。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认同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如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说法,但注意不宜补充过多。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注意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讲明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可设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可按教科书归纳为三点:第一,宣朱棣的诏书。

第二,赠送礼物。

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打通了中国到(发现了美洲)(开辟了通向东方(第一次完成了
比较内容东非的航路)的新航路)环球航行
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1519--1522年
次数7次4次1次1次
每次人数27 000 哥伦布首次船队共150 共256人,有5艘船
船队规模多人,其中有三次,大远航美洲的船队人,有4艘船,最最大排水量为130吨,
型宝船都在60艘以上,共80多人,有3 大载重120吨,长其余为60-90吨。

还有马船、战船、粮船艘船,最大排水不到25米。

等小型船只。

其中大的海量不到100吨,小
船长44丈、宽18丈,可的只有40吨。

乘坐1 000多人
(5)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讲述这一问题前先给郑和下西洋定位: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处理这一问题时建议教师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

就积极影响来说可讲明以下几点:①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的声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

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关于这一点,可按教科书叙述,也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③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航海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外传,同时西洋各国的文化也融入中国。

另外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这样不仅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

结果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6)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7)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

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8)评价郑和其人。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对郑和进行试评,教师补充。

二、华侨开发南洋
此目只作为学生了解内容,教师可简单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
如南洋指什么地方?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华侨在开发南洋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等。

小结: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