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专题讲座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第2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朱汉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师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汉林(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王小琼(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容纲目:一、主要变化二、基本特点三、使用建议一、主要变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容(即《标准(实验稿)》中的“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准确、简明,而且还在容、体例和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功能。

首先,我们请朱老师谈谈前言部分的变化吧。

朱: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因而它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并作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初中历史课程不属于专业教育,因而不要把初中历史课程变成大学历史专业课的浓缩版。

同时,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占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历史课程关注怎样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

因此,我们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王:朱老师,我注意到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课标修订稿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这该怎么理解呢?朱:其实,课标实验稿也强调育人为本,只是没有像修订稿这样直接提出来。

至于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也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再次强调。

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其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

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言部分变化最大的是“课程设计思路”。

请朱老师给我们讲讲。

朱:“课程设计思路”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

《标准》保持了《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王:课程目标部分有哪些变化呢?朱:保留《标准(实验稿)》中在横向上的三个层面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

比如在课程容中,以教学活动建议的方式,设计了很多学生运用知识的活动,包括讨论、辩论、讲述、调查、访谈、比较等,旨在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还注意到,课标修订稿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其更清晰、更具体的表现。

比如说,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侧重在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对于课程目标具体的变化,在专题2中我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这里就不多说。

下面请朱老师介绍一下课程容的修订。

朱:前面我们讲过,课程容的修改是这次修订最重要的工作。

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王:我认真阅读了课标修订稿,注意到中国古代史的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短短一句话,涵极为丰富。

什么叫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文明成就?这都是我们备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的确如此,每个板块的导言都站在史学和教育的高度,指出了历史教学的容与方向。

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

朱: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容,降低难度。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容。

与《标准(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使容总量有所下降。

下面是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容。

王:这些知识的删减,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朱:第三,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中。

除了具体的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实际上,早在《新主义论》中就已经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这是正确的、科学的论断。

:在实施建议部分,这次做出了哪些修订呢?朱:《标准》重新排列《标准(实验稿)》中的叙述顺序,并对各个部分的文字作了较大修改,使要求更为明确清晰,更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在“教学建议”中,此次修改的重要发展是概括提出七点建议,并加以说明。

这七点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些建议,都是有感而发的。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有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和教研部门机械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规定一节课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甚至拿着表坐在教室后面计时。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只要教师的讲不是灌输,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导致师生对话,这种讲是必要的,是值得提倡的。

王:市晋元高级中学惠军老师以善讲而闻名。

我记得他在《战争与革命》的结尾处这样说道:“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幅令人百感交集的照片。

这是人们在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时的一瞬。

人们的表情中的无奈、怀念、离愁到底说明了什么?我不知道!而一位老者写道:‘人们在悄悄传说,革命已经复活,生活在神圣天国里。

据说天国并无上帝,那是卡尔和伊里奇的国度……他们必将重临,将审判一切死者和生者,并在人间建立普通大众的千年王国!’我每每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情是复杂的。

但是,当我临行下来时,一个问题似乎永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有天国吗?有永恒的天国吗?天国在哪里呢?”然后整节课戛然而止。

我想,老师这种“讲”,非常有韵味,令人回味悠长。

他并没有告诉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将俄罗斯人对联的复杂感受、将他这一代人对联的复杂感受通过讲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思索,去回味。

朱:在“评价建议”中,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

:教学评价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华东师大学允漷教授是这轮课程改革的设计者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但是,在前几年,一些地方命题人避开课程标准来命题,这给课程改革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我想,这次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应该有针砭时弊之意。

朱:的确如此。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一致的,教、学、考是一致的,只有这样,课标专家、教师、学生、命题人员才有可能站在同样一个平台上说话,进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突出的发展是扩大了教材的围,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并进而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功能:“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图册属于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用是提出怎样利用教科书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和必备的资料。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标准(修订稿)》的突出发展是提出了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四项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的目标性原则;具有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性原则;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精选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原则。

:2001年以来,随着广大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应用了大量的资源,甚至一节课多达七八十PPT。

学生还没有将文字读完,教师就已经翻过去了。

这样的教学,就是将人灌改为了电灌,与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王:我想,现在教师在选用课程资源时,拿着目标性、思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这四个标尺去衡量,符合的就用,不符合的就忍痛割爱。

二、基本特点:刚才我们从四个部分对课程标准的变化进行了梳理,现在请朱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特点做一个概括。

朱:主要有7个特点: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