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欧阳修(二首)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贫好学。
天圣八年(1030)进士。
早年支持范仲淹等的政治主张,屡遭诬陷和贬斥。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晚出知青州,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
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古文。
他重视奖励后进,发现并培养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代名家。
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为最。
散文师法韩、柳,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
词承南唐遗风,委婉清丽,富有情韵。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诗歌理论的发展颇有贡献。
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田家绿桑高下映平川[1],赛罢田神笑语喧[2]。
林外鸣鸠春雨歇[3],屋头初日杏花繁[4]。
注释:[1]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2]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
田神:农神。
喧:喧闹。
[3]鸣鸠:即斑鸠。
[4]初日:初升的太阳。
简析: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
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
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
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
“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食糟民[1]田家种糯官酿酒[2],榷利秋毫升与斗[3]。
酒沽得钱糟弃物[4],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5],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6],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7],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8]?还来就官买糟食[9],官吏散糟以为德[10]。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11],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12],言可闻达力可施[13]。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14]。
我饮酒[15],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16],我责何由逃[17]!注释:[1]糟:酒糟。
酿酒剩下的渣滓。
[2]糯:即糯稻。
是酿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酿酒专卖取利。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官方酿酒卖酒,各州各乡设酒务。
偏僻之地或许民酿,但须纳税。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
这里比喻极微薄的利。
[4]沽(gū):卖酒。
[5]酒醅(pēi):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
瀺灂(chánzhuï):水声。
这里指滤酒的声音。
[6]累累:形容很多的样子。
[7]官沽:官家卖的酒。
醲(nïng):酒味醇厚。
[8]糜(mí)粥:即粥。
[9]就:向。
[10]德:恩德。
[11]长(zhǎng)民:为民之上。
[12]养人:指爱人。
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
适宜:行事正当。
[13]闻达: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
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扩大国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饱肚皮。
[15]我:我们。
泛指官吏。
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员,故用第一人称。
[16]不我责:不责备我们。
[17]我责何由逃:我们的罪责是没有理由可以逃脱的。
简析:此诗开头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写官民生活的对比。
作者用冷峻的写实笔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另一方面描述种田的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
两相对比,官府只知盘剥百姓,腐败享乐的无“德”,百姓遭遇的悲惨表露无遗。
“嗟彼官吏者”八句对官吏虽为民之上却不耕而食、离弃仁义、上不能为国谋利、下不能为民造福的行为严加痛责,义正词严,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跃然纸上。
结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内的封建官吏都应对百姓的悲惨遭遇负责,这既是对不良官吏的当头棒喝,也体现出诗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
欧阳修曾长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关心民众,颇多德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这首诗所表露的为政思想可说是其从政的重要准则,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本诗句法极尽变化,所抒发的感慨以议论为诗,而不露痕迹,可谓开宋诗新风。
苏舜钦苏舜钦(一首)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少以父荫补官。
景祐元年(1034)进士。
曾任大理评事。
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后被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后起用为湖州长史,寻病终。
他诗文皆工。
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但风格不尽相同。
其诗或揭露时弊,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破敌立功的抱负。
风格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甚为欧阳修所重。
有《苏学士文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1]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2];远林气霭霭[3],长道风依依[4]。
览物虽暂适[5],感怀翻然移[6],所见既可骇[7],所闻良可悲[8]。
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9]。
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
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10]。
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11]:昔云能驱风[12],充腹理不疑[13]。
今乃有毒厉[14],肠胃生疮痍[15]。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16],乌鸢啄其皮[17]。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天岂意如此[18],泱荡莫可知[19]?高位厌粱肉[20],坐论搀云霓[21];岂无富人术[22],使之长熙熙[23]?我今饥伶俜[24],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25],将复奈尔为[26]!愁愤徒满腹,嵘不能齐[27]。
注释:[1]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春阳”二句:春日阳光和煦,原野一派生机,四面云霭漠漠,与天相连。
春阳:一说,春天的阳和之气。
春阴:春天的云霭,与“春阳”相对。
[3]霭霭:雾气笼罩的样子。
[4]依依:柔和的样子。
[5]览物:观览大自然景物。
适:适意,快意。
[6]感怀翻然移:触及愁怀,情绪就即将转变了。
[7]骇:惊心。
[8]良:更,很。
[9]宿麦:年前种的麦。
[10]斫掘:挖掘。
凫茈(fúcí):荸荠。
[11]卷耳:一种葡科植物。
其嫩叶可食。
资:依靠。
[12]昔云:过去说。
驱风:驱除风邪。
[13]理:理应,按理。
[14]毒厉:毒害。
[15]疮痍(yí):疮伤。
[16]彘(zhì):猪。
咋(zã):吃,咬。
[17]乌鸢(yuān):乌鸦。
[18]天岂意如此:天意难道是这样的吗?[19]泱荡莫可知:指天意高深莫测。
泱荡:深远广大的样子。
[20]高位:身居高位者。
厌:通“餍”,满足。
粱肉:美味佳肴。
[21]坐论搀云霓:安坐空谈救民。
搀云霓:牵引云彩,喻指不切实际的空谈。
[22]富:使……富裕。
术:办法。
[23]熙熙:安闲和乐的样子。
[24]伶俜(língpīng):孤单的样子。
[25]自济:自救。
[26]将复奈尔为:又怎么能解救你们(老百姓)呢?[27]嵘(rïnghïng):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这里形容心情愁愤难平。
齐:平。
简析:这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著名作品。
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写景,春日万物萌生,云霭漠漠,春风轻柔飘荡,景象清疏淡远,令人心旷神怡。
“览物虽暂适”至“泱荡莫可知”为第二部分,写农民向诗人哀诉其生活苦难。
“览物”两句承上启下,“暂适”、“翻然移”见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迅疾。
农民的诉说层层递进,愈进愈惨,愈进愈悲。
灾害接踵、庄稼无收、野菜充饥、疾病侵袭、死伤七八,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悽惨悲苦叙写得令人触目惊心,“十有七八死”四句更是让人惨不忍睹。
“胡为残良民”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诗人的情感反映。
“胡为残良民”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愤怒。
“高位厌粱肉”四句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指斥和抨击,指出统治者是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诗句揭露有力,正气贯注,极富战斗力。
“我今”六句写诗人的愁苦,流露出对百姓悲参遭遇的无限关切和同情。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语言朴质,感情真挚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梅尧臣梅尧臣(三首)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
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
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
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
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
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淡而无味。
有《宛陵先生集》。
田家语并序庚辰诏书[1]:凡民三丁籍一[2],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3]。
主司欲以多媚上[4],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5]。
互搜民口[6],虽老幼不得免。
上下愁怨,天雨淫淫[7],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8],以俟采诗者云[9]。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们,日夕苦煎促[10]。
盛夏流潦多[11],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12],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13],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14]。
州符今又严[15],老吏持鞭朴[16]。
搜索稚与艾[17],唯存跛无目[18]。
田闾敢怨嗟[19]?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20],买箭卖牛犊[21]。
愁气变久雨[22],铛缶空无粥[23]。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24],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5]。
注释:[1]庚辰: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
诏书:皇帝布告臣民之书。
[2]三丁籍一:一家有三个男丁,要征集一个去服兵役。
宋代兵制:正规军外,犹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枪手”等。
从各户居民中抽丁,设立统领,团结训练,以为防守。
[3]不虞(yú):意外,没想到的事。
[4]主司:主管征集乡兵的官。
媚上:讨好皇帝。
[5]属:交付,委给。
[6]民口:居民人口。
[7]淫淫:久雨不止。
[8]次为文:编写成诗。
次:按顺序编排。
[9]俟(sì):等待。
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
[10]日夕:从早到晚。
煎促:指火急催逼。
[11]流潦(lào):大水。
潦:同“涝”。
雨水成灾。
[12]菽:豆类总称。
[13]生齿:人口。
板录:登记到册。
[14]恶使操弓韣(dú):凶狠地逼使丁壮们拿起武器当弓箭手。
恶:凶狠。
弓韣:箭和弓的套子。
[15]州符:州郡衙门的命令或公文。
[16]老吏:指执事多年老奸巨滑的官吏。
朴:木棍。
[17]稚与艾:小的和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