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二)、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韩愈的《葡萄》。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如《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常见的意象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生长环境: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

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

”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

”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论语·泰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杜荀鹤《小松》。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怀才不遇)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可喻“离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

(“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9、红豆: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

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

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惜时光)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2、鹰: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1)整体:托物言志(托物讽喻)、借物抒情、象征(2)描写角度:虚实、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修辞:对比、拟人、比喻、借代、双关六、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课前热身】从意象特点、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石灰吟》、《卜算子•咏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表现主题: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表现手法:借物喻人。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形象分析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寂寞,无主,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但幽香依在,高洁亦在。

(正面描写)作者处境:主战派士气低落,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未卜,但是性格孤高、意志顽强,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高洁品格以及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

2、把握《小松》、《柳》诗中的意象特点、情感及手法。

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在诗中所寄托的情志。

【学习难点】如何去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把握鉴赏要点。

二、课内探究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诵读体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能顺畅描述诗歌内容。

3、思考探究:(1)、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注意从物的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方面把握)答: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时人不识。

自身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①“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

②、“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2)、诗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是如何表现的?(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答:(步骤一)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步骤二)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步骤三)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

三、合作交流下面两首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柳”,请说说这两首诗在物象特征、情感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咏柳柳贺知章李商隐碧玉妆成一树高,曾逐东风拂舞筵,万条垂下绿丝绦。

乐游春苑断肠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如何肯到清秋日,二月春风似剪刀。

已带斜阳又带蝉!鉴赏思路方法小结: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2、体悟作者寄寓的情志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分析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四、活动展示交流请以生活中的某一物(如:钢笔、电风扇)为对象自创一首咏物诗(可近体诗亦可现代诗)。

五、课后作业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早雁”的形象特征?答:“哀”。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则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①象征手法。

②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注,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六、学后反思:课内探究案(第三学时)【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2、把握《子规》、《葡萄》、《赏牡丹》诗中的形象特征,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手法把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身世及背景。

2、回顾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3、熟读《子规》、《葡萄》、《赏牡丹》。

二、课内探究1、阅读《子规》(顾况),回答下列问题:诗的第1、2句写出子规悲苦的形象特点,第3、4句以反问句式发问,由鸟及人,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2、阅读《葡萄》(韩愈),回答下列问题:本诗运用比喻修辞,借咏葡萄正逢生长之时,需要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才能果满枝头,从而含蓄地暗示诗人怎样的情志?答:自己仕途困顿,渴望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

3、阅读《赏牡丹》(刘禹锡),回答下列问题:①本诗运用对比,将芍药的无格、芙蓉的少情与牡丹的国色对比描写,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华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