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劝学篇》答:《劝学篇》是张之洞洋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著作。
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时,张之洞出版了《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劝学篇》分内外两篇。
内篇务正,“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共9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共15篇。
张之洞深感当时中国封建统治不稳固,人心浮动,整个社会出现了“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变局。
在这种危境中,中国亟图自保,即要保国保教保种。
基于这种出发点,兴学办教育就必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学而优则仕答:这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可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在这里“优”指的是有余力的意思,整个这句话则释义为: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
孔子对人才的选用,不是以身份地位为标准的,而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并坚持“举贤才”的用人主张。
这既为平民从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吸引了人们对学习、对教育的浓厚兴趣,促进了私学的勃兴,同时也是对奴隶社会世袭制的巨大冲击,促进了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3、万木草堂答: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一所新型学馆,并著有《长兴学记》为学规。
办学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组织力量。
在这个学校里,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校的管理上,都是一反当时的旧传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不同流俗地充满了生机。
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培养变法人才,为挽救危亡做出了贡献,所以,引起了顽固派的仇视,1894年8月清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查封。
4、骑士教育答: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5、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答:它产生于16—17世纪,兴盛于19世纪,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
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
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6、《论雄辩家》答:《论雄辩家》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在此书中,他谈论了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试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汉代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并得到巩固后,须要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统一的学说思想为政治服务。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便提出来了。
儒家学说思想取得独尊的地位,这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
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名额。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
无论哪种途径,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可见,“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2、简述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答: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并且开始设立学校。
鸦片战争后,随着英国军事入侵,各国的传教士也相继拥入中国。
除传教外,他们陆续开办教会学校。
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40年一1860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是传教士在当时开放的几个港口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的学校,均属小学程度,规模也很小,目的主要是“传教”。
第二阶段。
1860年一1875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教会学校发展迅速,和前一阶段相比,虽仍以小学为主,但已开始出现了教会中学,从比例上看中学约占百分之七左右。
第三阶段。
1875年一1900年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从数量上看有恶性的发展,教会中学的数量增加,同时出现了教会大学。
3、简述终身教育思想。
答:终身教育是本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成员-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出版了《终身教育导论》一书,最早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
终身教育贯穿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习者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一个全面的、连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组织原则和模式。
第一,"终身"原则。
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第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
第四,人人受教育与人人办教育结合。
第五,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其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社会教育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再次,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提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
最后,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与社会、生活更贴近,为教育发展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
4、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答:1、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有它独有的优点: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学生在群体中学习更有兴趣;学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还可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因此,儿童到一定年龄就应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答: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出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家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新儒家代表者,乡村建设实验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山东邹平及菏泽等实验县的实验理论设计师。
1、重视乡村教育。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
他断言中国自古就没有什么阶级及阶级对立。
中国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西洋文明的输入,使儒学根基松动,这使得破坏了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礼俗秩序,使中国出现严重文化失调。
中国早启理性也不充许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因缺乏阶级对抗的形势而行不通,唯一合理的路就是通过乡村教育来进行乡村建设。
2、乡村教育的实施(1)乡村教育组织形式:梁漱溟把村学、乡学、乡农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
村学、乡学是他在邹平实验时采用的实验体制,乡农学校是他后来的实验机构,先在荷泽试行,后推广到其他14个县的实验区。
但这二者从组织形式上看没有实质差异。
梁漱溟办的村学、乡学与一般学校不完全相同,是一个教育与政治、经济混为一体的“政教合一”、“以教统政”的机关和团体。
(2)课程设置:成人教育部。
农闲时上课,所有男性成人均须参加。
妇女教育部。
一般为下午开课,以妇女为教育对象。
课程基本上与男性成人教育相同,同时增加了育婴及家政等内容。
儿童教育部。
每天上课(妇女上课时只上半天),农忙时停课。
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和公民等。
以“适用”为原则,重视精神陶冶。
(3)精神陶冶:梁漱溟十分重视精神陶冶,认为它比知识技能训练更为重要。
因此精神陶冶成了重要的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明确的认识其如何‘为人’的至德,更彻底的能为‘中国人’的道理。
”乡村居民活起来,是要乡村建设人员去推动的,所以乡村服务人员尤其要进行精神陶冶,“启发同学大家的深心大愿”。
精神陶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折”。
2、结合柏拉图的国家化的教育思想,谈谈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答:1、国家化的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要想建立理想的国家必须依赖于教育,国家要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即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他认为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对教学内容应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的一直性和不变性,使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力手段。
他非常重视教育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