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练习

(六十一)割肉相啖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其涂姑子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六十二)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

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已索予甚于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若)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B. (之)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D. (固)皆若己所固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六十三)黔之驴(11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②,荡倚冲冒③,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谨慎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②狎:戏弄。

③荡倚冲冒:冲撞冒犯。

④跳踉大口阚:跳起来,大声吼叫。

1.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⑵驴不胜怒,蹄之。

⑶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选出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然)因因然莫相知然往来视之C.(益)益习其声稍近益狎D.(且)以为且噬己也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以上故事即是成语的由来,现在用来比喻 .4.文中的“黔”是贵州的简称,南京和上海的简称分别是、 .(六十四)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A.停车坐爱枫林晚B.族诛连坐C.其一犬坐于前D.坐视不理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B.齐人固善盗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D.寡人反取病焉。

(感叹语气,相当于“啦”)7.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8.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六十五)不计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中央官员。

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3分)①不喜计人过()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③是小子亦参政耶()④同列犹不能平()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2分)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②蒙正遂止之B.朝士姓名③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

(2分)译文: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3分,有创意加1分)(六十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六十七)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来源:考试大-中考(六十八)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六十九)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七十)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七十一)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