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注】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和皇后。

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③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喜,欲擢冠.多士冠:为……第一名,为……首名B.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C.廷知法害民,罢.之罢:罢免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到……去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且.令损价②虽禁军且.为我尽力B.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夺其口体必用之.资C.①泛于.梁山泊②庶有补于.国D.①使官吏分堵以.守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①此事至小,体则甚大②轼上书论其不便③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⑤徙知湖州,上表以谢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③⑥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到了他加冠礼的年龄,已能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B.韩琦认为苏轼有才能,必成大器,但需要慢慢培养;如果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恰当,恰恰增加了他的麻烦。

C.苏轼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堤,他先将逃出城外的富人赶回城中,以此稳定民心,并与手下日夜奋战,最终保全了徐州。

D.在湖州时,苏轼因写诗而被李定等人指责是诽谤朝廷,由此被贬黄州。

到黄州后,他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5分)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参考答案5、C(应是“废除、废止”之意)6、B(助词,“的”;A而且/姑且;C到/对;D而,来/因为)7、B(③是卒长的行动⑤是写苏轼向朝廷谢罪⑥是被贬后的生活)8、A(“特录他中乙科”错)9、(1)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2)①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按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

②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或“还有谁与我在一道呢”)?《张巡传》(2)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

博通群书,晓战阵法。

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

开元末,擢进士第。

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

更调真源令。

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

积六旬,大小数百战。

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

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

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且帅饥众行,必不达。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

城遂陷,与远俱执。

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

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

④逆遁:预先逃跑。

习题检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被创不顾被:遭受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拜:授予官职C.皆官开府、特进官:做官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恨:恨不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所交必大人长者B.①乃杀以大乡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且上存亡莫知D.①不与庸俗合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译文:.(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译文:参考答案:11.D(遗憾)12.A(都是代词,……的人。

B项①于是②竟然;C项①况且、何况,连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多用于进一步申述补充理由。

意思相当于“并且”或口语里的“再说、再加上”②表递进,而且;D项①同、跟、介词②结交)13.B(A.小节;C.平常的人;D.改变行为,指恶行)14.A(“一下车”应是“一到任”:“守睢阳”时空不对15.C(“以少胜多”“力保不失”不准确)16.(1)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

(2)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余的受伤而残废、饥饿的以及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指撤巡)也一定不可能(实现或达到)了。

注(1)句翻译时注意“白”、“以势不敌”介词结构,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

(2)句注意“及”、“穷”、“将”、“创”这几个词。

句子不通顺酌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