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学案

诗歌学案

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一、自学1.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⑴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⑵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二、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当堂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课堂检测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

“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读准划线字字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3.词语解释。

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4.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5.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

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⑴我是干瘪的稻穗,⑵我是失修的路基,⑶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⑷我是你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⑸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3.欣赏品味①体会圆周句式的表达效果。

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4.课堂训练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

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乡愁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4.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学习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下面:二、了解作者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互相交流。

三、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注意把握语调、语速和情感,正确顿句。

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四、自主探究1. 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一种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诗人人生经历变化的词。

3.四个人生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分别因什么而愁?五、逐源务本“诗以一字为工”,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美。

你认为诗中的语言哪些富有表现力?六、拓展延伸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两首诗有何异同?七、同步练习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二、预习(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残损:灰烬:蓬蒿: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

”白居易说:“诗,根情。

”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

思考: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2.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3.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五、品诗情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雨巷》使他一夜成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