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妄责前贤(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批评名人,尤其是批评古代名家,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近年来似乎渐成风气。
古之名家并非不可批评,虽说他们已不能为自己辩解了,但只要批评得在理,还是应该讲出来。
可惜不断看到的一些批评前贤之文,一般是尽量挑点所谓的毛病,而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横加指责。
更有等而下之者,是因为未读懂或者读不懂前贤之作而乱发议论,全不知读书尚友、识前言往行之古训。
如四川《教师之友》(2002年第6期)所刊傅婷婷长文《〈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便为很有代表性之例。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为古文名篇,傅婷婷之指责,自然会招不少读者一读。
《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说: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傅文指出,这三句话,竟有明显文理病句二,妄言独断者一。
从而提出此文不应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而待读其所述理由后,却教人不觉哑然。
且看傅文关于病句之批评。
其一,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之阳指山朝南的一面,与洞名有何关系?傅文紧接着引了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注释: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
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
这就是说,王安石文中的华山洞,很可能为后世传刻之误,当为华阳洞,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游记选》,未知此文据何版本,即作华阳洞。
傅女士
怎么能借这样的问题来指责王安石呢?其二,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既说漫灭,又说可识,这叫什么话?而指该句为明属无理不辞的病句。
这是傅女士不知,其文漫灭之文,指碑上所刻之字,为文,指所写的文章,即碑文里的话。
漫灭、漫漶,指字或图形因风化磨损等原因不清楚不易辨认,并非已不存。
该句是说,碑上字已漫漶,只有碑文中的花山二字还能认得出。
傅文所指责的妄言独断,是指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据碑文中的花山二字,说如今的华成了华实之华,读音有误。
傅文指责王安石不知'华'即'花',妄生山名正谬之辨。
此是傅女士只知华实可指花与果实,却不知古人有华实不相副、华实相称、华实兼等语,也就不解王安石所说华实之义。
她甚至连华字的读音也弄不清,竟然说华岳的华与花同音。
据此可知傅女士未能读懂该段话,便来指责王安石,而且说了许多大不敬的话,如不学不慎、大言欺人、文理不通、全无逻辑、狂妄独断等。
只一个妄字,便用了多次。
傅文指责王安石的那些话,才真是这叫什么话!如此以古为敌,殊令人不解。
本人曾写过一篇关于误读的文章,谈读书时有些文字容易被领会错意思,只有书读得多了,方可避免误读。
傅婷婷对王安石文的批评,不属误读,而是没能读懂。
读不懂王安石这篇文章,本没什么,以后或可读懂的,但不该以其不懂和无知来严词指责王安石。
她还进而指责高中教材的编注者无胆无识,岂不知她这样的胆识,只能贻笑大方。
教人实在想不通的是,傅婷婷怎么就没想一想,王安石作为古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