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授课教师:王勇法的运行立法一、概念、特征与分类:(一)概念(课本P209):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解释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特征(课本P210):1、国家性2、合法性3、技术性:(1)制定——从无到有(2)修改——从旧到新(3)补充——从粗到精(4)废止——从是到非(5)认可——从彼到此4、程序性(三)分类:1、根据立法主体区分:(1)立法机关的立法(2)行政机关的立法(3)授权机关的立法2、根据立法方式区分(见“特征”中的“技术性”部分)二、立法体制:(一)概念(课本P210):立法体制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

(二)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1、一元: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一体化的,全国范围内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立法体系。

2、两级: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立法权等级。

(1)中央立法:①权力机关立法权:a.宪法b.法律②行政机关立法权:a.行政法规b.部门规章(2)地方立法:①权力机关立法权:a.地方性法规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特别行政区法律②行政机关立法权:地方政府规章(三)总体格局: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具有主权性、独立性和最高性)。

2、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4、民主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特别行政区法律。

注:什么是基本法律(1)基本法律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调整,应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普遍性和根本性。

(2)基本法律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经济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关系、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务,涉及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制度等。

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立法的指导思想:1、法定思想2、政治思想(课本P213)(二)立法的基本原则:1、合宪性原则:(1)立法主体(2)立法权限和内容(3)立法程序2、整体性原则:(1)历时性——纵向层面连贯衔接(2)共时性——横向层面连接通畅3、民主性原则:(1)价值分析①程序性意义: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多数决”。

②实质性意义:对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和承认,对法律和政治人格的尊重和承认。

(2)立法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在立法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上。

4、科学性原则:(1)理性化①全面的视角②务实的精神③冷静的态度(2)合理化(3)主客观相统一法律意识: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心里,表现在法律情感、信仰、思维等。

1、良好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谐社会。

(一)守法的主体:自然人和拟制人一、执法(一)概念(课本P232):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1、广义与狭义:(1)广义:一切执行法律的活动。

(2)狭义: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即“行政执法”。

2、行政:一定的社会组织在其活动中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体现执行力)3、执法:是行政权的一种表现方式和实现手段。

(二)主体:依法有权行使执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1、要素:(1)必须是组织,不得为自然人。

(2)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3)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4)责任自负。

2、权力来源:(1)依法直接获得执法权。

(2)依据法定授权获得执法权。

(三)执法体系:1、各级人民政府2、各级职能部门3、前二者授权或委托的部门(四)行政执法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行政法治原则):(1)主体(2)权限(3)程序2、合理性原则:(1)手段与目的(2)比例与目的3、效率原则二、司法(一)概念:1、司法(课本P236-237):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主体(中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3、人民法院序列:(1)最高人民法院(2)地方各级人民法院:①基层人民法院(县区级)②中级人民法院(地市级)③高级人民法院(省级)(3)专门人民法院:①军事法院②海事法院③林业法院4、人民检察院序列:(1)最高人民检察院(2)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①(县区级)人民检察院②(地市级)人民检察院③(省级)人民检察院(3)专门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等(二)基本原则:1、司法法治原则:主体、权限和程序2、司法平等原则3、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审判权的独立行使):(1)法院独立(2)审级独立(3)法官独立4、司法责任原则(三)价值目标:1、合法2、正确3、及时(?)三、法律监督(一)概念(课本P244):1、广义: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2、狭义:专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二)构成:1、主体:(1)国家机关(2)社会组织(3)自然人2、客体(课本P245):公务活动的合法性。

3、内容: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各种公务活动及其行为的合法性的监督。

法律方法(重点)14一、概述(一)概念:法律人借助法律获得恰当的个案结论的方法——是指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即法律人在特定法律制度框架内针对具体的理论时间问题做出专业性判断的方法,是法律思维方式的具体化和具体应用。

(二)特征:1、专业性2、法律性3、实践性(三)内容:1、法律解释2、法律推理3、法律论证二、法律解释(一)概念(课本P250):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解释。

(二)必要性:1、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

2、立法的滞后性与法律漏洞的存在。

3、法律规范间的冲突。

4、法律价值的隐藏。

(三)功能(课本P251):1、有助于克服制定法抽象、遗漏和滞后的弊端。

2、是连接立法历史背景与司法现实条件的桥梁。

3、是连接立法意图与司法目的的纽带。

4、是平衡和协调立法权与司法权的重要机制(四)立足点:1、立法者意图说2、读者意图说3、折中说(五)分类:1、根据法律解释的手段与角度:文理解释(语文逻辑)与论理解释2、根据法律解释的尺度:扩大解释与缩小解释3、根据法律解释的效力:(1)正式解释:①立法解释②行政解释③司法解释(2)非正式解释:①学理解释②任意解释(六)中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课本P252):1、立法解释2、行政解释3、司法解释(七)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课本P253)三、法律推理(一)概念和特征(课本P257):1、概念: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2、特征:(1)它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

(2)以法律与事实为两个已知的判断,即作为推理的前提。

(3)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

(4)目的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

(二)分类:1、形式推理: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案件事实,直接援引相关法条,并严格按确定条款的形式结构所进行的推理。

(1)演绎推理:由一般到具体。

(2)归纳推理:由具体到一般(3)类比推理2、实质推理(课本P259)法律程序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法律程序,是指从事法律行为,做出法律决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以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相互关系,程序体现了法律对主体在时间、空间上的步骤和要求。

(二)分类:根据法律程序涉及的内容划分。

1、立法程序2、司法程序3、行政程序4、其他程序(三)特征:1、稳定性2、中立性3、象征性4、相关性二、功能:(一)是限制公权、保障私权的制度性机制。

(二)确保法律适用和结果的可接受性。

(三)是有效确定法律事实,提高法律权威性的保障。

14三、性质:(一)绝对工具主义理论(二)相对工具主义理论(三)程序本位论四、作用机理:抑制、导向、缓解、分工和感染。

五、正当程序概述:(一)起源:1、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2、1354年爱德华三世《自由令》3、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二)内涵:1、自然正义观念:(1)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的法官(2)听取对方意见2、避免权力滥用(三)特征或表现方式:1、角色分工2、程序外因素的阻隔3、直观的公正4、对立意见的交涉(四)功能:1、限制公权力2、保护私权利法律职业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课本P272):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检察官与法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我们把该共同体的成员称为法律人。

二、法律职业素养:(一)职业语言(二)职业知识:1、规则知识——是什么2、原理知识——为什么(三)职业思维(课本P279-281):1、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法律程序的自治,要求我们只在程序内进行思考和判断。

2、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3、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

4、法律思维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5、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四)职业技术(五)职业信仰(六)职业伦理:1、共同点:(1)实现社会公正。

(2)忠诚于法律。

(3)维护职业声誉:封闭性和职业性。

2、不同点:(1)法官:保持独立与中立。

2010年12月6日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正、廉洁、为民”,基本要求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

(2)检察官:代表国家,忠于法律。

2009年3月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3)律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职业制度(一)法律教育制度(二)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三)职业任职制度(四)职业待遇制度(五)职业机构法的作用一、概念与分类:(一)作用对象:行为和社会关系(二)本质属性(课本P293-294):1、法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2、法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三)概念(课本P294):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四)分类:1、规范作用:针对人的行为(指引、评价、预测等)。

2、社会作用:针对社会关系(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

(五)作用方式:1、公法——强行性干预2、私法——自行性调节3、社会法——政策性平衡二、规范作用14(一)指引——本人行为1、行为模式:(1)确定的指引(2)可选择的指引2、权限幅度:(1)羁束性指引(2)非羁束性指引3、构成要件:(1)具体指引(2)原则指引(二)评价——他人行为的合法性1、一般性评价2、专门性评价(例如司法活动)(三)预测——人们之间的相互行为(来自法的形式特征)(四)告知:法律代表立法机关向人们表明了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