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中,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里,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中。
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发展,就可能适应、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存在,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
学校拥有了一种好的文化,就拥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向心力,即“文化立校”。
“文化立校”既有教育和哲学的结合,又有教育与政治、经济融合互动的思考。
这种学校文化将发挥“灵魂”的作用,统领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又以反作用促进着学校文化的生成,并以此推动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影响着育人取向及文化品牌的树立,从而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文化所树立的理念产生终生不渝的追求。
一、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反思并更新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促进广大教师树立文化立校的目标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意识,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的中心意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
建设的各种制约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人在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以人为本。
2.和谐校园的文化理念。
从师生个人自身和谐、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与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和畅共生,促进师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
张扬学校个性,在学校创新上求发展,在学校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学校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
(二)学校物态文化建设
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文化,在现代化的校园中营造书香氛围、儒雅氛围、诗意氛围,使学校形成宽松、清新、具有人文关怀并体现现代文明的学校文化,把文化立校作为学校的治校方略。
(三)学校虚拟文化建设
利用校园网络的栏目设置、排版及图案,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
(四)学校课堂文化建设
恪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推动新课堂建设,积极创建情境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
二、教师文化建设
在校园发扬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关怀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创新的教学氛围;建立宽松、清新、有人情味的学校文化,把培养人性和谐、内涵丰富、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化人”作为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
(一)成立以学院为基地的教师培训中心
1.依托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名师、名家,紧密结合学校文化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文化理念、教学研究活动,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提倡互动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鼓励教师由人师到名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在终身学习中终身成长。
学校课堂文化实现从“机械型教学”向“生活型教学”的转变,创建有效课堂。
3.各教研系部针对学期热点问题、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反思,使各科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锤炼,形成良好有序的研讨氛围。
4.从构建学习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通过课堂文化,教研文化,让教改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借助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能力;积极发挥名师效应,开设名师工作室,放大教授和市县骨干教师效应,为教师的深度成长搭建平台。
(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展网络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利用“班主任讲坛”、“教
师讲坛”“名师讲坛”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强化师德修养培训、班主任拓展培训、新进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学科研修培训、教育艺术培训等活动,努力培养一批特长教师。
(三)开展各种活动
1.开展教师的网上活动,设置“教师风采”、“教师博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设网络论坛,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空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2.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如教工摄影比赛、征文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增强学校凝聚力。
三、学生文化建设
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以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1. 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把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
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核
心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倡导文化育人。
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以先进的文化、高雅的文化引领学生的成长。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
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教育学生,让学生拥有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文质彬彬的绅士魅力。
3.整体优化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探索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与手段;鼓励、支持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形成个性,发展特长。
4.特色课延伸文化的研究。
围绕一定的教育文化主题,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文化资源,形成以文化节、读书节等为内容的特色课延伸文化序列。
学校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的融合体。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它可以引领学校的发展,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发展,服务社会,它可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化立校,以学生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教师文化建设为助力,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根本,弘扬正能量,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我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医药、旅游名城”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