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陪审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摘要:陪审制度是我国人民群众依法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它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它能够促进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本文在认真分析了我国陪审制度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在考察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之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国的司法本土资源,针对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改革及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陪审制度之改革和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陪审制度缺陷改革立法Reserch of Some Problems of Chinese Jury SystemDuan le(College of humanity,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Abstract: The jur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gimen that ensures our people participate lawfully in regulating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t h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judici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by ensuring legal justice and efficiency. However, current jury system cannot fully accommodate the issues of economic, culture and legal system; many questions and concerns have been exposed during the legal practice, resulting in some oppositions of the jury system. The requirement of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our jury system is a compelling issue in today’s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our c urrent jury system and the causes. Referring to the jury system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utilizing our native leg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weakness of our jury system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in modifying our legisl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is of some usefulness to the reform of our jury system.Keyword: Jury system Weakness Reform Legislation1 陪审制度的含义陪审制度是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行陪审制度对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促使审判机关公正司法,实现司法民主等具有积极意义。
它旨在利用没有专业知识和司法经验的普通民众参与案件审理,扩大司法民主,监督审判机关正确实施法律。
2 中国陪审制度的必要性2.1 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保障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建立行之有效的陪审制度不失为一项重要措施。
司法公正的要旨在于司法机关审理每个具体案件的程序是公正的,而且其就每个具体案件所做出的裁决是公正的。
在此,最重要的不是法律所规定的一般程序是否公正,不是法律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能否保障法官做出公正的裁定,最重要的是在每个具体案件中适用的程序是否公正,以及法官在具体案件中做出的裁定是否公正。
毫无疑问,公民以陪审员的身份参与审判活动对保障这种个案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可以帮助法官更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
一方面,陪审员的社会职业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参与审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从而弥补法官的不足,与法官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陪审员参与审判还可以促进法官的办案责任心,从而减少他们在认定案件事实中因疏忽而造成的失误。
2.2 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虽然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其都被认为是公民参与审判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在司法决策过程中防止法官独断专行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一直是吸收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审判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依靠群众,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
无论在刑事案件中还是在民事案件中,法院的判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有关人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事关重大的决定。
陪审员来自社会各界,分别熟悉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
他们参与审判,可以集思广益,可以更广泛地代表公民的意志,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司法决策过程中的主观片面和独断专行。
一言以蔽之,陪审制度有利于提高审判活动的民主性。
2.3 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开司法公开是我国审判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主要是由公开审判来保障的。
除了必须保密的案件或情节之外,司法活动应该公开。
陪审员参与审判可以提高司法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公开审判的原则思想。
一方面,陪审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公民,他们参与审判活动本身就扩大了司法决策的知情范围;另一方面,陪审员的参与也增加了广大公民了解司法决策活动的渠道。
2.4 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来自于法院外部的干扰也有来自于法院内部的干扰。
陪审员参与审判,法院的判决意见是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做出的,有利于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抑制这些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干扰,有利于加强司法裁决过程的独立性。
2.5 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廉洁司法腐败是人民深恶痛绝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各种官员的腐败行为中,法官的腐败行为是最令人难以原谅的,也是最损伤公众法治信念的。
陪审员参与审判无疑是防止司法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陪审员的参与是对法官行为的一种重要约束。
如果参与判决活动的只有法官一人或者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同事,那么一个人敢于贪赃枉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法官在来自各行各业而且多为素不相识的陪审员参与下进行审判,自然就会在面对诱惑时三思而后行,就会谨慎地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3 中国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在审判实践中采用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法官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陪审员很难请。
即使请来了,或者因为其素质不高,或者因为其不负责任,在审判中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许多陪审员抱怨说他们在审判中根本不受重视,白白浪费很多时间,没法发挥作用,而且误工补助也不到位,他们就好像法院的廉价劳动力。
法官缺少积极性,陪审员也缺少积极性,于是,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越来越流于形式。
毫无疑问,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人民陪审制的适用范围较窄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仅适用于一部分一审案件的审判之中。
至于究竟哪些案件的审判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加,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完全由法院自行决定。
因此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由清一色法官组成的一审合议庭绝非少数。
诚然,上述这种灵活的法律规定主要是考虑了我国目前“陪审员难请”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很容易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名存实亡,或者造成审判实践中运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混乱。
3.2 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条件具有随意性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3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
另外,被选举出来的人民陪审员应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应是在其本职工作中表现比较好而且适于担任陪审员工作的。
这种原则性的规定很容易导致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
另外,有些涉及陪审员资格的问题也需要人们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明确。
例如系统学习过法律的人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的问题。
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法律院校的毕业生和法学专业教师都是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的。
实际上,有些法官还希望陪审员是比较熟悉法律的人,因为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然而,由不熟悉法律的当地居民担任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是世界各国设立陪审制度的一种基本思想。
陪审员不应该成为解决法院人力不足的手段。
3.3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制度不完善根据我国的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各级人民法院“候选名单”中人民陪审员的选任问题;其二是具体案件中人民陪审员的选任问题。
前者可以称为陪审员的一般选任;后者可以称为陪审员的个案选任。
各法院“候选名单”上的陪审员人数多少不一。
有的十几人;有的上百人;一般的基层法院有数十人。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应该由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举产生。
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人民陪审员的选举很不受重视。
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活动中根本“排不上队”,因此造成了各地人民陪审员选任现状的混乱。
例如,有的地方由法院直接邀请人民陪审员,有的地方让有关单位或团体推荐人民陪审员,等等。
法院直接邀请人民陪审员的作法似乎效果还比较好,但是缺乏法律依据。
而单位推荐人民陪审员的作法弊端甚多。
一般来说,单位推荐的陪审员都是该单位工作中可有可无甚至难以管理的人员。
这显然会影响陪审员的质量。
我国法律没有就陪审员的个案选任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中,当某个案件的审判需要陪审员的时候,负责该案审判的法官在本院陪审员“候选名单”中挑选。
法官乐于挑选那些与自己关系比较好或比较熟悉的陪审员的作法屡见不鲜。
这显然会进一步削弱人民陪审员对法官的制约作用,而且会造成陪审员之间工作任务的不平衡。
3.4 人民陪审员的任期问题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的陪审员一般都采用任期制,而非个案制。
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一般为2年或3年,而且可以连选连任。
有的陪审员甚至连续担任陪审员达10年或20年之久,成了所谓的“陪审专业户”。
我认为,陪审员的任期太长不利于调动和保持其参加审判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陪审员在审判中应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