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数学学困生已经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
问题。
本文主要从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出发,探讨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必要
性以及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学习兴趣;成功体验;转化对策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而数学后进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
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及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
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
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分析初
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出发,探讨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必要性以及转化初中数学学困
生的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
困难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困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其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经过对多年来的学困生的分析,发现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
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
加难。
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
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
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2.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调查表明,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
初中生,
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课前
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学习被动。
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最后导致数学科的成绩下降
3.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学困生往往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
关注。
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
学生的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加消
极和被动,从从而导致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4.缺少成功体验
数学学困生往往怕解题、怕吃苦、怕动脑筋,一旦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的体验,数学成绩一直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一幅沉重的负担,长
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
沮丧、自卑、抑郁、退缩、被动的情绪体验最终
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观,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基础不扎实。
这些数学学困生在小学的时候数学基础就很差,在数学运算
方面速度慢、准确度低,不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还有的学生甚至连四则混合运算都搞不清,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过关,应该记住的没有记住,应该掌握的没有掌握好,也没有培养其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在没有进入初中时就已经成了学困生。
(2)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未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做题不愿意总结,看重的是结果,不在意解题过程,对所学的知识也不善于总结,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
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讲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
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
(4)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也比较大,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
数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度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
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
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教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如何,也谈不上辅导子女的作业;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学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因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直线下降,越来越差。
三、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
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通过师生互动,实施教与学过程的通力合作,积极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和“一帮一”结对活动,鼓励数学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乐学精神,开拓学生的数学思
维。
3.精心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组成的合理性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的重
要保证。
课堂教学中,采用自愿结组与就近结组相结合的形式,兼顾组内成员的
个体差异,安排不同水平学生在同一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互补,共同
发展。
课后补缺补差中侧重于安排相近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同一小组,从情感上
照顾到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也便于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这
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兼顾到学习内容的连贯和一致。
实践证明,这种分组方法能
有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在原来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反馈题目的错误
率明显下降,学习效果明显。
4.用“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经常被训斥、讽刺的学困生,利用他们的一丁点进步,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进行激励、表扬,他们将会得到很大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知道“我能行”。
主宰命运的是积极的心态,成功的自信。
为了维持这种积极的心态,在上课时首先应该让学习的内容尽量简单一点,
浅显一些,使问题通俗易懂,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去动手操作,从而得到正
确的答案,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评价个性化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
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
强自信心。
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
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转化数学学困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做为一名初中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
行心理疏导、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省汪清县东新学校
邮政编码:1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