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ZY02JG-2017004建筑外门窗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Guidelines for Operation2018-03-09发布2018-03-09实施深圳市国汇计量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发布作业指导书Guidelines for Operation修订建筑外门窗性能检测细则1概述1.1依据标准《建筑用塑料窗》GB/T28887-201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1.2适用范围本检测细则适用于建筑外窗(含落地窗)的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水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只限于窗体本身,不涉及窗与围护结构之间的接缝部位。
1.3窗的分类、规格和型号1.3.1窗的名称、代号:1.3.1.1固定塑钢窗 GSC1.3.1.2平开塑钢窗 PSC1.3.1.3推拉塑钢窗 TSC1.3.2特性代号1.3.2.1规格:宽1500mm,高1800mm,表示为1501801.3.2.2 外窗:W1.3.2.3带纱窗 A1.3.3注:表中未列出的窗框厚度尺寸,凡与基本尺寸系列相差在±2㎜之内的,均靠用基本尺寸系列。
1.3.4产品型号示例室外用内平开塑钢窗:带纱窗,窗框厚度60系列,洞口宽度1500mm,洞口高度1800mm,依据标准GB/T 28887-2012,用下列符号表示:SC-W-NP-60-1501800-A-GB/T 288871.4窗的性能试验分级表2.1同一窗型至少选取三樘试件。
2.2试件的型号必须与委托单所委托相符,并且试件上不得附有任何多余零配件或采用特殊的组装工艺或改善措施。
2.3试件镶嵌应符合设计要求。
2.4试件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组合、装配完好,并保持清洁、干燥。
3试验前的准备3.1准备3.1.1试验前窗试件应在18~28℃的条件下存放16h以上,除特殊规定外,试验在常温条件下检测。
3.1.2测量试件的外型尺寸大小、结构形式,确定隔板及夹具位置,选用合适的密封板;测量试件的开启缝总长度L及窗试件面积A,确定淋水量的大小及喷头的数量,接好喷水管路。
3.1.3将蓄水池装满水。
3.1.4记录试验时试验室的大气压值和室温值。
3.2安装试件:3.2.1观察试件型材的制造方式(主要是四个角的搭接方式),必要时采用辅助措施以减小缝隙。
3.2.2均匀分布夹具,均匀夹紧,并在夹紧时使用备用木垫块,以防止机械压力造成的试件变形或损坏。
3.2.3试件安装后要求垂直,下框水平,不允许有因安装出现的变形。
3.2.4安装位移测试器,将位移计安装在规定位置上。
测点位置规定为:中间测点在测试杆件中点位置;两端测点在距该杆件端点向中点方向10㎜处。
当试件的相对挠度最大的杆件难以判定时,也可选取两根或多根测试杆件,分别布点测量。
将位移显示器调零。
3.2.5试件安装完毕后,应将试件可开启部分开关5次,最后关紧。
3.3试验记录:3.3.1记录试件的委托单位、生产厂家、工程名称、试件的型号规格、委托编号及委托日期;3.3.2记录试件在各级压力下的空气渗透量值以及在100 Pa作用压力下的计算程序及结果;3.3.3记录并计算整个试件的淋水量及渗漏情况;3.3.4记录抗风压性能试验中每级压力差作用下的面法线位移量,并计算反复加压检测和安全检测值;3.3.5记录反复加压检测和安全检测中发生的变形损坏和功能障碍。
3.4试验设备3.4.1MW-W-2324A型门窗检测仪3.4.2设备的操作应符合ZJZX—ZY—GC—16《MW-W-A型门窗检测仪操作规程》中的技术指标要求。
4气密性能试验:4.1依据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4.2检测装置 4.2.1压力箱压力箱一侧开口部位可安装试件,箱体要有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能; 4.2.2供压和压力控制系统供压和压力控制能力必须满足下列试验要求; 4.2.3压力测量仪器差压计的误差应小于示值的2%; 4.2.4空气流量测量装置测量误差用小于示值的5%,响应速度应满足波动风压测量的要求。
4.3施压检测前先施加三个压力脉冲。
压力差绝对值为500Pa ,加载速度约为100Pa/s ,压力稳定作用时间为3s ,泄压时间不少于1s 。
待压力差回零后,将试件上所有可开启部分开关5次,最后关紧。
4.4检测方法4.4.1附加空气渗透量的测定用胶带充分密封试件上的可开启缝隙和镶嵌缝隙,然后按照GB/T 7106-2006《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中的图2逐级加压,每级压力作用时间约为10s ,先逐级正压,后逐级负压。
并记录每级测量值。
4.4.2总渗透量的测定去除试件上所加密封措施,然后按照《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的图2逐级加压,每级压力作用时间约为10s ,并记录每级测量值。
4.5计算分别计算出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 Pa 压力差下的两个附加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q f和两个总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q z 则窗试件本身100Pa 压力差下的空气渗透量q t (m 3/h),按下式计算:qq q fzt-=然后再利用下列公式将q t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渗透量q ' (m 3/h)值:TP q q t⋅⨯='3.101293式中 q t——试件渗透量测定值,(m 3/h)q '——标准状态下通过试件空气渗透量值,(m 3/h);P ——试验室气压值kPa ;T ——试验室空气温度值,K ;并且T = 273 + 摄氏温度值;将q '值除以试件开启缝长度L ,即可得出在100Pa 下,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q '1(m 3/m·h):Lq q '='1同理,将q '值除以试件面积A ,即可得出在100Pa 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q '1(m 3/m·h):A q q '='14.6分级指标值的确定4.6.1为了保证分级指标的准确度,采用由100 Pa 检测压力差下的测定值 q '1,按下式换算为10Pa 检测压力差下的相应值±q 1值(m 3/m·h):65.411q q '±=±式中 q '1——100Pa 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 3/m·h)q 1——10Pa 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 3/m·h)4.6.2三樘试件的±q 1值平均后对照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表(1)确定按照缝长和按面积各自所属等级,最后取两者中的不利级别为该组试件所属等级。
正、负压测值分别定级。
空气流量测量系统的校准周期不得大于6个月。
5水密性能试验5.1依据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5.2检测装置: 5.2.1压力箱:压力箱一侧开口部位可安装试件,箱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能; 5.2.2压力测量仪器压力测量仪器测值误差不应大于2%; 5.2.3喷淋装置必须满足在窗试件的全部面积上形成连续水膜并达到规定淋水量;喷嘴布置应均匀,各喷嘴与试件的距离宜相等且不小于500mm;装置的喷水量应能调节,并有措施保证喷水量的均匀性。
5.2.4供压和压力控制系统供压和压力控制系统供压和压力控制能力必须满足试验时的要求。
5.3检测方法:可分别采用稳定加压法和波动加压法。
定级检测和工程所在地为非热带风暴和台风地区时,采用稳定加压法;如工程所在地为热带风暴和台风地区时,应采用波动加压法。
本试验室采用稳定加压法:a ).先将试件的可开启部分开关5次;b). 预备加压:施加三个压力脉冲。
压力差值为500Pa.。
加载速度约为100Pa/s ,压力稳定作用时间约为3 s,泄压时间不少于1 s。
待压力差回零后,将试件可开启部分开关5次,最后关紧;c). 淋水:对整个试件均匀的淋水。
淋水量为2L/(㎡·min),试验室试验以小时计:1h = 60min,d).加压:在稳定淋水的同时,定级检验时,加压至严重渗漏,工程检验时,加压至设计指标值;e).观察:在逐级升压及持续作用过程中,观察并参照下表记录渗漏情况:记录每个试件严重渗漏时的检测压力差值。
以严重渗漏时所受压力差值的前一级检测压力差值作为该试件水密性能检测值。
如果检测至委托方确认的检测值尚未渗漏,则此值为该试件的检测值。
三试件水密性能检测值综合方法为:一般取三樘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如果三樘检测值中最高值和中间值相差两个检测压力级以上时,将最高值降至比中间值高两个检测压力级后,再进行算术平均。
(三个检测值中,较小的两值相等时,其中任一值可视为中间值)。
淋水系统的校准周期不应大于6个月。
6抗风压性能试验6.1依据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6.2检测装置6.2.1压力箱压力箱一侧开口部位可安装试件,箱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能;6.2.2供压和压力控制系统供压和压力控制性能必须满足下列试验要求;6.2.3压力测量仪器差压计的误差应小于示值的2%; 空气流量测量装置测量误差用小于示值的5%,响应速度应满足波动风压测量的要求6.2.4位移测量仪器位移计的精度应达到满量程的0.25%。
6.3检测方法《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检测压差顺序图检测。
预备加压:在进行正负变形检测前,应分别施加3个压力脉冲,压力差P0绝对值为500Pa。
加载速度约为100Pa/s,压力稳定作用时间为3s,泄压时间不少于1s。
6.3.1变形检测:先进行正压检测,后进行负压检测。
检测压力逐级升、降。
每级升降压力差值不超过250Pa ,每级检测压力差稳定作用时间约为10s 。
压力升降直到面法线挠度值达到相对角位移值时为止,且不超过±2000 Pa 。
记录每级压力差作用下的面法线位移量。
并依据达到相对面法线挠度时的检测压力级的压力值,利用压力差和变形之间的相对关系求出相对面法线挠度的对应压力差值作为变形检测压力差值。
标以±P 1 。
工程检测中,相对面法线挠度所对应的压力差已超过P ,3时,检测至P ,3为止。
6.3.2求取杆件中点面法线挠度可按下式进行:2)()()(c a b o o o c a b B -+---=式中: cb a ooo——为各测点在预备加压后的稳定初始读书值,㎜;c b a ——为某级检测压力差作用过程中的稳定读数值,㎜;B ——为杆件中间测点的面法线挠度。
6.3.3反复加压检测:检测前可取下位移针,装上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