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公司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附件30 xx公司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制度规定了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有关的活动中,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范围、方法、步骤,重要危险源涉及更新的具体要求。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及危险控制工作。适用于对新项目(包括新、改、扩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预评价及控制工作。 第三条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第四条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又叫做“危害因素”。 第五条 危险源辩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第六条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 第七条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八条 可容许风险:根据本公司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第九条 职业安全: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第十条 相关方:与本公司的职业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第十一条 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㈠ 过去时态: 以往遗留的职业安全问题和过去发生的职业安全事故。 ㈡ 现在时态: 现在正在发生,并持续到未来的职业安全问题。 ㈢ 将来时态: 将来可能产生的职业安全问题,如新项目带来的、法规变化带来的和不可预见的职业安全风险。 ㈣ 正常状态:指固定的、例行性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职业安全问题。 ㈤ 异常状态:虽在计划之中,但不是例行性的活动。 ㈥ 紧急状态:突发性的灾害情况。 第十二条 第一类危害:即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能量载体)和危险物质。 第十三条 第二类危害:导致约束、限制第一类危害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第十四条 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 第十五条 三同时:?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技术措施和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第二章 职 责 第十六条 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负责重要危险因素管理方案及控制措施的批准。 第十七条 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十八条 安监部 ㈠ 是本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 ㈡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 ㈢ 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制定重要危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 ㈣ 负责监督、指导新项目的职业安全预评价。 第十八条 设备技术部、生产运营部 负责组织制定设备重要危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 制定本部门重要风险的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二十条 工作流程 第二十一条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策划、组织和准备 ㈠ 安监部制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计划、方案。 ㈡ 各部门按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计划、方案和方法,制定本部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计划、方案和方法。

开始 培训 事故发生 继续控制、防止扩重大风险潜在风险制定目标制定应急措组织策划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 重要风险 可容许风险 制定应急措继续监控危险

应急处理 制定措制定方运行控制 评价 重新辨识危险源 结束

3级 4、5级 ㈢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每年进行一次,补充、更新危险因素。 第二十二条 危险源辨识 ㈠ 危险源辨识范围包括过去、现在及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三种状态;防火防爆、防电伤、防机械及坠落伤害、防尘、防毒及防化学伤害、防噪声及振动、防暑、防寒及防潮、防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等八种类型。上述范围适用于公司与电力生产有关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外包工程的施工活动、临时工作人员以及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㈡ 危险源辨识方法: 1.询问和交流; 2.现场观察; 3.查阅有关记录; 4.获取有关信息; 5.基本分析法(附录A); 6.工作安全分析法(附录B); 7.安全检查表法等; ㈢ 危险源辨识依据: 1.职业安全法律与其他要求; 2.职业安全方针; 3.事故、事件记录,不符合发现; 4.内部审核和安全大检查的结果; 5.类似企业曾发生的事故与事件的信息; 6.来自员工或相关方交流的信息; 7.组织的设施、工艺过程和运行活动方面的信息:现场计划,工艺流程图,危险物料的库存清单,毒理学资料,监测数据,作业场所环境数据。 ㈣ 各部门对本部门所涉及的所有作业和管理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确定作业活动,辨识危险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后形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附表1)。 第二十三条 风险评价 ㈠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对危险源辨识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 LEC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评价法——半定量,用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公式是: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L的取值参考 E的取值参考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完全可以预料(会发生) 10 连续暴露 6 相当可能发生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可能发生,但不经常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1 发生的可能性小,属于意外 2 每月一次暴露 很不可能发生,可以没想到 1 每年几次暴露 极不可能发生 非常罕见的暴露 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C的取值参考为: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对人身) 100 大灾难,30人以上死亡 40 灾难,10至30人以上死亡 15 非常严重,3至10人死亡 7 严重, 3人以下死亡 3 重大,重伤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轻伤)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对设备) 100 设施损坏,损失达10000万元 40 设施损坏,损失达5000至10000万元 15 设施损坏,损失达1000至5000万元 7 设施损坏,损失50至1000万元 3 导致机组停运或造成设备一类障碍 1 造成设备二类障碍

D的取值参考为: 分数值 危险程度 危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级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修改 4级 70-160 显着危险,需要修改 3级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级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级 ㈡、根据“LEC”法确定的D值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危险级别的划分(见下表):

危险等级划分 D值 危险程度 危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 5 160~320 高度危险 4 70~160 显着危险 3 20~70 一般危险 2 <20 稍有危险 1

㈢ 风险评价级别定性或定量判别的依据

1.法规和其他要求; 2.公司的方针、目标; 3.事故、事件、不符合项和预防措施记录; 4.检查/审核结果; 5.相关方要求; 6.类似事故、事件信息; 7.与公司的设施、工艺流程和运行活动有关的信息; 8.半定量评价(LEC法, D=LEC)。 9.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度(GB18218-2000)。 第二十四条 重要风险的确定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应判定为重要风险: ㈠ 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 ㈡ 相关方有合理要求或抱怨的; ㈢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㈣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没有适当的控制措施。 ㈤ 依据LEC法(h)或其他风险评价级别判别法(a~i)判定风险等级在三级及以上的危险源。 第二十五条 辨识与评价结果 ㈠ 各部门根据辨识的危险因素及确定的重要风险,形成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附表1)、《重要风险及控制一览》(附表2),报安监部。 ㈡ 安监部组织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公司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附表1)、《重要风险及控制一览》(附表2),报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后下发。 第二十六条 风险控制 ㈠ 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原则: 1.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用个人防护设备。 2.对于不可容许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使其达到可容许的程度。 3.对于可容许风险,需保持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不断监视,以防止其风险变大至不可容许的范围。 4.风险控制措施应与公司的运行经验和能力相适应。 ㈡ 风险控制的策划 1.对5 级风险,部门立即停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报生技部或安监部。 2.对4级风险,部门制定相应的目标,并制定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预案等。报生技部或安监部。 3.对3 级风险,能整改的安排整改。因故不能整改的,部门制定下年度整改计划,报生技部或安监部。 4.对1、2级风险,可以不予整改,但要继续监控,防止其发展为不可容许的风险。 5.对潜在的风险,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控措施,进行应急控制。 ㈢ 生技部负责组织审核制定重大设备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下发执行。 第二十七条 绩效测量 ㈠ 责任部门应对采取的危险控制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应组织责任进行原因分析,重新制定危险控制措施并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㈡ 如责任部门未按照管理方案的要求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安监部督促责任部门及时整改。 ㈢ 安监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重要风险因素的控制实施三级(公司、部门或班组)监控。 第三十条 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的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