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培训资料
一、本场T梁模板简介
本场T梁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均采用侧包底,底包端。
模板上、下均采用拉杆形式固定。
跨度有两种:32m、24m。
二、模板设计与加工
2.1 模板设计与加工要求
T梁钢模板的设计和制作由有资质和设计加工铁路T梁模板能力及经验的厂家承担,钢模板的设计制造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确保梁体各部位尺寸正确,预埋件位置准确。
附着式振捣器的支座交错布置,安装牢固,振动先传向模板骨架,再由骨架传向面板,模板全长及跨度要考虑反拱及预留压缩量。
为便于拆模及提高表面光洁度,与混凝土接触表面均匀涂脱模剂。
2.2 模板预留压缩量考虑预施应力时梁体的弹性压缩及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影响,使梁长缩短,拼装模板时跨度按设计压缩量,各跨度预留压缩量值见:表预留压缩量值见表。
进行调整。
三、模板作业
3.2 底模的安装
3.2.1 预制T梁采用固定钢底模。
底模逐段拼接,拼接时需注意保证各段的中心线对齐在同一直线上。
在底模支撑梁与底座预埋件间加塞钢垫板,通过精确抄平来控制反拱值,以确保底板弧线平顺。
3.2.2 底模板采用分块连接拼装而成,块与块之间采用焊接,严格按照预先设计反拱值进行调整。
3.2.3 底模支座钢板螺栓孔的预留
本梁场T梁采用盆式橡胶支座板,支座预埋钢板设有套筒。
支座预埋钢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底模上,因此底模加工时须预设螺栓孔,螺栓孔直径及位置偏差不大于1mm,确保预埋钢板预埋位置准确。
3.2.4 梁端位置控制
为准确控制端模支立位置,保证梁体长度满足要求,侧模下部与底模用螺栓固定。
3.2.5 模板连接
底模与侧模采取侧包底、与端模采取底包端的方式利用底拉杆连接,结合部位嵌入橡胶条密封。
模板接缝处错台不得超过1mm。
3.2.6 底模反拱设置
为部分抵消张拉后产生的上拱度,在跨中处预设反拱,由跨中向两端按二次抛物线布置,计算公式y=ax2。
每片梁体终张拉完成30天后,进行梁长、梁跨和拱度测量,累计10片后进行确认,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梁长和反拱值的变化,进行反拱值相应的调整。
各梁型底模预留反拱度见:表跨度32m 梁底模反拱值表、表跨度24m 梁底模反拱值表、表跨度16m 梁底模反拱值表。
3.2.7 底模检查及验收
底模安装完成后,投入使用前,由安质环保部组织检查验收。
当底模因某种原因经过大修或改装后,须重新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并填写验收记录,作为底模投产使用的依据,验收内容及标准如下:
⑴底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满足施工需要;⑵底模基础安置于可靠的基底上,不下沉;
⑶尺寸允许偏差见:表底模安装允许偏差表所列项目的检查,以确认底模安装正确。
底模检查完毕,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进行调整,调整完毕,对调整部位进行复验。
底模须定期维修保养。
对偏差较大的部位及偏差有加大趋势部位,及时调整维修。
底模反拱度前5片梁,每片检查一次,之后每10片检查一次,对超出
计算值±2mm的部位进行调整,合格后方可使用。
3.3端模、侧模的安装 3.3.1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模型吊装必须使用专用吊具。
施吊前应对吊具、穿销、钢丝绳、上拉杆、斜拉杆、下拉杆、各种连接螺栓等进行认真检查。
吊装时吊钩下严禁站人。
同时清理端模喇叭口的灰垢并对模板涂隔离剂,将锚垫板按型号上好,准备工作作好后,开始立模。
模型吊装前应检查桥梁支座板、锚垫板的型号、位置是否正确。
底模的元宝垫铁及底部扣件等是否已恢复工作状态,各种紧固件是否齐全。
端模安装时,首先检查穿橡胶管的孔眼周边有无毛刺,有则应打磨光滑。
两端支承就位时,应使管道孔与端模孔眼成同心圆。
并保证管道弹簧圈位置准确。
下部钢筋绑扎质量(包括管道),已经验收合格。
保护层垫块尺寸、间距、位置正确,否则不得进行模型安装工作。
3.3.2钢模安装顺序:两头端模——内侧模——外侧模——挡碴墙模——端边墙模。
3.3.3 模型吊装时应检查吊具情况,钢丝绳、焊缝等。
应使模扇略显外倾状态,以免碰撞已就位的钢筋骨架。
3.3.4应先吊装两端模,再就位内侧模,吊装侧模时,先找正与底模相对位置,用斜拉杆调整其垂直度,测量侧模高度,然后吊装邻扇侧模,安装就位后需与前扇模板用螺栓联接,螺栓联接方式为先联接下部,后联接上部。
逐扇拼装就位后可固定隔墙预埋铁件和安装下隔墙顶盖,并依次检查橡胶管位置,是否弯曲变形,有则必须及时修正。
3.3.5吊装端模板时,应先将胶管插入端模孔内,在端模徐徐就位过程中,应紧密配合,一面理顺胶管,一面将外露胶管向外拔,切实保证端部橡胶管道顺直无死弯。
为保证管道顺直,橡胶管内应穿入芯棒,芯棒采用直径15.2mm钢绞线。
当端模就位后与内侧模进行联接。
3.3.6吊装端模并与内侧模连接好,再吊装外侧模板,由钢筋工班检查管道顺直,有没有钢筋头刮管道,吊装就位方法要求同内侧模。
3.3.7 内、外侧模板就位后,依次安装上拉杆、底部拉杆(每节模型可暂按端部的二根,及其联结螺栓和横向预应力管道。
待模板全部联接完成后将底部拉杆上齐、紧固。
进行模板初步调整工作。
端头调整、侧模调直后将端模与侧模联接螺栓紧固。
当横向预应力管道与纵向预应力管道相冲突时,可适当调整横向预应力管道位置,同时检查模型长、宽、高各部位安装尺寸及纵、横向预应力管道相对于跨中的距离误差≤3mm,不符合规定者应予调整,直至合格。
3.3.8 拆除已安装临时固定的上拉杆,吊入桥面预制钢筋骨架、安装T型钢,绑扎、补充余下钢筋后,即可安装泄水管的预埋段、内边墙梳筋板、挡碴墙,整修桥面钢筋后,再安装全部上拉杆及伸缩缝板,最后由钢筋班负责将外漏钢筋调齐。
3.3.9 钢模型安装必须做到尺寸、位置准确,支撑联结牢固,接缝平整密贴。
尤其要注意侧模与底模的接缝处,不得有间隙,以防止漏浆影响桥梁质量。
3.3.10模型全部安装完毕后。
必须按标准进行最终调整,各部位尺寸等都达到要求后,按桥梁模型检查表项目内容,填入检查数据。
3.3.11 浇筑混凝土时,必须设专人值班,负责检查模型、联结螺栓、上拉杆、斜拉杆、下拉杆,如有松动随时紧固。
3.3.12 为了防止漏浆,模板相交处的缝隙橡胶条和螺栓止浆。
3.3.13模板安装尺寸必须符合表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表的规定。
工序施工。
3.4 模板拆除
3.4.1 模板拆除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3.4.1.1 当梁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规定要求28.5Mpa以上时,气温不急剧变化。
3.4.1.2 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大于15℃ 3.4.1.3 梁体混凝土芯部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不大于15℃
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允许拆模。
3.4.2 拆卸模型的顺序为:先松端模上拉杆挡碴墙模板预埋件定位固件外模的连接螺栓下拉杆后拆斜拉杆。
然后从桥梁一端开始,在桥面上用3台10t螺旋千斤顶同步施顶,逐节顶开外侧模,但每个顶杆一次顶开模型的距离不能过大,有10mm即可,然后用木楔垫上,再顶其它点,直至将模型拆开,再拆除内侧模板的全部紧固件,用同样的方法逐节顶开内侧模。
3.4.3吊开钢模时,不准使用龙门吊拉模。
3.4.4 拆模时严禁使用大锤、撬棍敲击钢模,也不准使用铁楔打入模型内,以免造成钢模局部变形和梁体破损。
3.4.5 顶开外侧模时,千斤顶杆以内侧模支柱为支撑点,顶开内侧模时,千斤顶杆以梁体挡碴墙为支撑点(千斤顶与梁体间设1m长200mm×200mm方木)。
3.4.6 钢模拆完后,应及时清除模板表面和接缝处的灰渣、杂物,并均匀涂刷隔离剂。
同时,还应清点和维修保养,保管好模型零星部件,有缺损及时补充,特别是接缝胶条,失效应及时更换,以备下次使用。
3.5 钢底模的使用规定
3.5.1 钢底模在正常使用时,应随时用水平仪检查底板的水平和预留反拱度。
按《工装管理制度》检查底模,不符合规定者均应调整。
3.5.2 当桥梁移出台位时,应及时铲净底模表面和密封条上残存的灰渣,检查有缺陷及时整修(特别是对变形、损坏、失效的胶条,要及时更换,避免梁底漏浆),再均匀涂刷隔离剂。
对元宝垫、底脚扣件的转动部位,应经常涂以润滑油。
3.6 底模台座沉降观测
T梁生产台座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在台座附近设固定的控制水准点,台座基础固定测点,观测周期为开始使用次数:第1、2、3、4、5、15、25、35、45次。
可与底模反拱检测同时进行。
四、安全操作
4.1吊装前,应认真检查吊具和钢丝绳,不得马虎从事。
4.2吊具栓好后才允许拆掉拉杆将模板顶开。
4.3拆模后,及时用U型挂钩将模板挂在模板靠架上(挂钩不少于两个)。
4.4龙门吊司机应注意力集中,听从指挥,平衡操纵。
4.5非龙门吊司机不准开车。
4.6工作完毕后上好止轮器,切断电源。
4.7每块模板拆除后须立即安装好木楔子加以固定,防止模板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