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不妨先授人以鱼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近日读新闻,提到北京市中小学将改革多种学科教材,其中语文等教材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包括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文章。
这种改革的确反映出在信息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即使看上去很“现代”的学习以及教育方法都面临不得不寻求变化的局面。
自古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都是从幼时“开蒙”便大量读书,由浅入深,哪怕是囫囵吞枣,也要把尽可能多的书本装到肚子里。
古时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方便的资料查询系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至于从前人的著作中领会奥妙,靠自身悟性掌握治学要义,则是以后成长过程中的事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童年便打下一个基础,用时可以俯拾即来,便于融会贯通。
所以韩愈会说:“我之获见,实自童蒙”,你可以理解成童年的记忆对成年后的成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古代的蒙学已经逐渐为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古人注重背诵和练习的方法变成了看上去更先进更具引导性的启发式教育。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我不会简单地让你通读和背诵很多书,我更注重教给你学习的方法,让你学会利用材料,驾驭材料,能够举一反三更好。
比较古代有些私塾的八股教学,的确是一种进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歪解一下,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一些具备传播性或特征鲜明便于检索的知识能够迅速掌握,对如何快速达成目的更感兴趣。
借助信息网络的帮助,一个本科学生也可以快速学习到克雷斯威尔的五步文献综述法,借用教科书式的框架结构和快速检索到的基本资料搭建起毕业论文的架构。
这其实都是按部就班发展而来的——中学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上大学的目标,反复地做模拟题也是一种寻找捷径的方式。
与此同时,却对原本是必须的基础练习变得不那么在意了。
这一切都让学习越来越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人生的启蒙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清朝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写道:“有毕生之酝酿者,有一时之酝酿者。
少壮之时兼收并蓄,凡材之堪为吾用者,尽力取之,惟恐或后,惟恐不多,若少缓焉其难免失时之叹。
”现在看,适当地拣起古人注重背诵练习的习惯,先积累再求善用,也未尝不是好事。
北京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们更广泛地接触到多种文化形式,固然有扩充学习内容的作用,也是“授人以鱼”,让学生们从很小就感受古典文化的美,间接地达到一个点滴积累的效果。
在我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止一位老师曾教导说,读的书是你自己的,读得多则受用多。
可惜,一是赶上了一段无书可读的特殊年代,二是本人也确实懒散,自觉有些辜负师长的教诲;但是对长期积累和偶尔得之的关系还是始终清楚的。
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个道理不仅在读书上如此,推及很多领域也是同样:企业要练“内功”,运动员要练基本功。
科比是NBA最伟大的球星之一,同时他也是训练最刻苦的球员:经常晚上11点离开球馆,第二天凌晨4点又出现在训练场上。
教练杰克逊说过,十年前科比就是湖人队中最勤奋的球员,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比科比训练得更苦。
我承认,人是有天分的,做事情是有机遇的,但如果积累更多一些,把基础夯实一些,天分和机遇能够带来的帮助就会更大。
(经济日报何不器)4D打印技术军事应用前景广阔3D打印技术正方兴未艾,4D打印已经走入现实。
电影《变形金刚》中,一辆汽车瞬间变换成为巨型机器人的场景令人惊叹,借助4D打印技术,这一科学幻想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2013年2月在洛杉矶TED年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Skylar Tabbis 将一根含有吸水性智能材料的复合材料管放入水中后,这根管子自动扭曲变形,最后显示为一个“MIT”字样的形状。
这是4D打印技术的首次公开展示,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性影响。
4D打印技术是对3D技术的改进完善。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与3D打印相比,4D打印技术增加了一个维度“变化”,其核心技术是材料自组装,即在3D打印过程中在预先设定的部位置入某些智能材料,打印完成后将产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智能材料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产品整体形状、强度等要素发生变化。
如今,4D打印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广阔应用吸引了大量研究,在军事领域中也存在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一是打通武器装备制造到使用的链路4D打印技术将颠覆武器装备传统的制造—部署—使用—报废的流程,可能使之优化为半成品制造—部署—现场塑造—使用—回收—再部署。
武器装备将可以在部署现场,根据周围环境和作战目标的不同,优化调整设计参数,快速塑造成型,甚至实现环境自适应,从而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作战效能。
例如,通过4D打印技术有可能实现根据外界光照的变化自动变换形状和颜色的伪装网,与周围地貌融为一体,提升伪装效果。
二是促进大型装备构件的现场制造尽管3D打印前景广阔,但是受限于3D打印机的尺寸,目前还只能实现中小尺寸材料构件的现场打印制造。
利用4D打印技术,可以预先设计大型结构的折叠状态,以及展开所需的关键部位和敏感材料,然后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半成品,通过特殊的物理场控制实现成品的自动展开。
典型的应用是卫星太阳能帆板和天线等大型结构的空间自组装,将大大减少所需的机械部件数量和重量,降低卫星发射所需的体积和重量。
三是推动微小型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微小型机器人将在未来战场执行大量侦察或打击任务,体积、重量和能耗很大程度上与机器人运动与变形所需的齿轮、链条等机械部件有关。
4D打印技术将为微小型机器人的运动与变形提供新的技术路线,通过敏感材料的精确设计和控制有望取代齿轮等传统机械部件实现机器人运动,从而显著减小机器人的重量和能耗需求。
四是变革军事后勤保障流程通过4D打印技术,可将更多武器装备制造成折叠状态,减小装备体积,方便远程机动,减少长途运输中可能发生的不必要损坏。
4D打印出的半成品将有更强的可塑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有望减少装备器材的种类和库存数量,提高后勤效率,发挥更强的作战效能。
企业减负增效需用合力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经济的未来。
仅凭企业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发展较为困难,只有多方合力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企业要发展,资金链不能断。
大中型企业可通过发债、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或以抵押、担保等方式从银行获取贷款。
一些规模较大、有境外子公司的企业,还可借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从境外获取成本更为低廉的资金。
相对而言,大中型规模企业在资金的可获得性上要强于小微企业。
对于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来说,银行的一笔贷款往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难题。
可是,面对部分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缺少抵质押品等问题,银行出于风险和自身成本考虑,容易拒绝他们的融资申请,使得这些企业只能寻求民间借贷等更高成本的资金,财务负担进一步加剧。
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实现经济行稳致远,需要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金融机构不能因为看到企业表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完全否定其未来的发展。
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主动走进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是如何运转的,未来的前景在哪里,帮助有潜力的小微企业成长壮大。
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也要看到他们的转型努力,比如是否已经开始引进或研发先进技术,转变高污染、高能耗的模式;是否已经开始扩展海外市场,将产品推向有需求的国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在与这类企业接触过程中,尤其不能急于下判断,看见一家银行抽贷,其他银行全部跟着抽贷,最终让一家奋力转型的“亚健康”企业,活生生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死亡。
要帮助企业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今年以来,国务院已多次对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进行研究,8月提出10条意见,合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10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只有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减企业负担、增经济效率,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秦倪)以改革实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新常态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但进入新常态并不会一帆风顺,一些潜在风险正渐渐浮出水面。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关口,要紧紧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化解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
实现向新常态顺利过渡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机遇和对策做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澄清了很多对新常态的模糊认识,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政策着力的重点,意味着中央已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意味着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将不再走过度刺激的老路,而是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顺势而为;意味着改革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由一组新常态构成的画卷,包括: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三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需求边“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向主要依靠供给边“三大发动机”—全面改革、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内需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消费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转变。
四是财富分配的新常态,“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即实现财富分配结构从偏重国富向偏重民富转型,从少数行业和少数人富裕向各个行业和广大民众共同富裕转型。
新常态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机遇。
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已很大,基数已很高,即使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将为全球经济创造很可观的增量,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将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和一些新兴城镇、新兴农村地区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机会。
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多元化,中国经济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制度环境将进一步规范。
随着财富分配更多惠及广大民众,中国内需潜力将进一步提高,民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进一步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