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国考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主旨概括

2019国考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主旨概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主旨概括一、主旨概括题知识树二、关联词找重点——转折关系关联词:虽然……,但是……可与“虽然”替换的词是:虽说、固然、诚然、尽管可与“但是”替换的词是:可是、然而、却、而、不过等。

其中,可将其按照语气强弱分为两类:强转折:但是、可是、然而、却;弱转折:不过、其实、只是、实际上、事实上。

例句: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应用:1. 转折之后是重点;2. 转折前后内容和感情倾向相反或相对;注意:选项可能出现包含转折前后的陈述,但无论如何,转折之后的内容必须出现,转例题精讲【例1】(2016-广东-19.)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少,行业、社会、监管等也在逐渐调整和适应。

但是不能因此采取一种压制态度,而应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A. 要以包容的态度,营造分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B. 相关法规的调整和监管手段都跟不上分享经济的步伐C. 分享经济是新生事物,本身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D. 不能压制新生事物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跟上新时代的发展【题号】2016-广东-19.【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第一句指出“分享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少”,第二句话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段重点,即“不能采取压制的态度,要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转折之后,A项“营造分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应文中的“不能压制,创造更好的环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相关的调整和监管跟不上分享经济的步伐”是文章第一句问题的描述,非重点内容。

C项“分享经济本身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问题本身,文段已经给出了解决的对策,即“创造更好的环境”。

D项前半句符合作者的观点,但是后半句的结果“无法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在文段中没有直接的表述,且D项没有体现对策“应创造更好的环境”。

【本题结束】【例2】(2017-国家-39.)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

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

“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

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A. 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B. “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C. 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D. 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题号】2017-国家-39.【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先以《三国演义》为例,通过“这种‘惑乱’”引出“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

最后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强调避免“惑乱”的方法,即“文”“史”不能混淆,不能以“文”代“史”。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说“不能以‘文’代‘史’”。

对比选项,只有A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评价史传文学的标准是什么”文段没有提到。

C项“史传文学的生命力”文段中没有体现。

D项话题不正确,文段的话题是以“文”代“史”,不是史传文学本身的对立。

【本题结束】【例3】(2015-国家-55.)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

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A. 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B. 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C. 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D. 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题号】2015-国家-55.【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由“亲子节目”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母亲陪伴孩子。

随后由转折词“事实上”引出重点:孩子的身边有时候不仅父亲缺席,有些母亲也缺席,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也就是父母不看孩子,主要由老人承担看孩子的任务。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转折词“事实上”之后,主要讲的是在养育子女上,父母缺席了,由老人承担。

第三步,对比选项。

B项“亲子教育主体缺位”对应重点句“父母缺席”。

因此,选择B 选项。

【拓展】A项“亲情教育缺席”表述错误,文中举“母亲陪伴孩子……父亲缺席”的案例,可以说明亲情教育一直都在,真正缺席的不是“亲情教育”,而是“亲情教育的主体”,也就是父母(或是母亲在,或是父亲在,或是父母都不在,直接丢给老人),排除A项。

C项论述的重点是案例,并非真正的文段核心偏离重点,排除C项。

D项表达的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论述出问题的实质——“亲情教育的主体缺位”,排除D项。

【本题结束】三、主体排除法【例4】(2014-山东-23.)在现实中的卢浮宫,你需要在蒙娜丽莎的外围等上数十分钟,才能凑近那发黄的小画看上片刻。

虚拟博物馆此时就可以发挥效用:攒动的人潮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还原的展厅景观和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细节和质感。

而且博物馆虽然有丰富的馆藏和长期陈列展,但因为空间有限,并不会将所有作品都同时展示在展厅里,但在数字展厅,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你都可以随时观览。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A. 数字博物馆的优势B.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C. 传统博物馆的技术局限D. 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题号】2014-山东-23.【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先通过“在现实中的卢浮宫和虚拟博物馆观看蒙娜丽莎的不同”来说明“虚拟博物馆的优势”。

接着通过“而”又讲了“数字展厅在空间上观看艺术品的优势”。

第二步,通过“而”可知,文段是“分-分”式结构,通过与“现实博物馆”的比较,重点强调数字博物馆的优势,文段的主体词为“数字博物馆”。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主体为“博物馆”而文段主体为“数字博物馆”,主体不一致。

C项主体为“传统博物馆”而文段主体是“数字博物馆”,主体不一致。

D项“建设数字博物馆”文段中未提及。

【本题结束】【例5】(2016-河南下-11.)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书法受到绝大部分文字使用者的喜爱,但又长期被当作一种“小道”而受到轻视。

20世纪以来,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硬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毛笔书写便离开了日常生活,只有致力于书法的人们,才会去接受毛笔书写的训练。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A.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价值B. 书法功能在当代的重大改变C. 人们对书法迥然不同的态度D. 毛笔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题号】2016-河南下-11.【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首先引出论述主体“书法”。

第二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说明书法长期不受重视,是一种“小道文化”。

第三句进一步说明,20世纪以来,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硬笔取代毛笔,书法成为其爱好者的追求。

第二步,分析文段可知,文段通过以前和现在作对比,重点围绕“书法的变化”谈论。

对比选项,B项“书法功能在当代的重大改变”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书法的价值”属于首句背景铺垫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C项文中并未谈及人们对书法不同的态度。

D项主体词“毛笔”与文中主体词“书法”不一致。

【本题结束】【例6】(2016-江苏A-22.)实际上,实地调研、田野考察,应该成为一切社会科学普遍运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遗憾的是,有些学科在迅速发展它的逻辑分析工具和数学描述语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优秀的传统,研究者仅仅依赖那些来自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计量建模,而忽视了直接从真实世界获得鲜活的理论灵感和真实数据。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社会科学”的:A. 分析工具B. 数据处理C. 优秀传统D. 研究方法【题号】2016-江苏A-22.【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先说实地调研、田野考察应该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转折“遗憾的是”,阐述了这种研究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

D项体现了文段重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的内容只是在文段中有提到,并不是整个文段讨论的重点。

B项的“数据处理”只是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从属于研究方法,非重点。

C项的“优秀传统”指代的就是首句的研究方法,但是后文还评价了在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片面。

【本题结束】课堂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