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概述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概述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 我们的应处之道
2018/10/31
1
内容提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过程 “健康第一”思想下的应处之道
2018/10/31
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史者,记事也。 历史是人类社会走过足迹,它凝结着人们 的智慧,记录了探索的艰辛;足迹有直有 曲,有深有浅;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 有教训;这一切的一切,既是我们的财富 又是我们的包袱。
15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所谓尚武者何也?东西各国,全民皆兵”。 因而中国“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 军国民主义,俾儿童熟见而习闻之”。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2018/10/31
16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 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 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身;美育者, 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 用也,附连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即五者不可偏废”。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是生命和 生活;体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形态,一种 生活方式;体育应该发展社会生活中所需 要的娱乐活动的技巧和对娱乐活动的态 度。”
32
2018/10/31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三,自然体育取代非自然体育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推崇自然性体育活动, 认为“形式化的体操和体育,是教育中 的畸形现象,”认为体操违背了人的本 性,是人为非自然性的东西。
——威廉士.体育组织与管理[M].见《大百科全书》,1922
2018/10/31
33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四,体育要顺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

“本能是身体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所以 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儿童的兴趣和本能的冲动, 以他们为中心,强调运动一定要适应生理和 心理的需要。
——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北京:勤奋书局,1933.
2018/10/31
34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的影响:
(1)积极的: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促进了人们对 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的研究。 (2)消极的:助长了“放羊式”教学、忽视了改 善或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任务。
2018/10/31 35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学校 体育思想(1949年—1976年)
2018/10/31 18

《改革学校体育案》的主要内容:
1、减少兵操时间(增加体育时间,实行20分 钟课间操及课外活动); 2、增加体育经费; 3、注意师范学校体育(教材要适于小学,注 意体育教法,注意生理卫生与体育原理,学 习体育检查与矫正法,应地方需要可设体育 科等);
2018/10/31 19
3

2018/10/31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
(唐太宗-李世民)
2018/10/31
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论厚古 薄今或厚今薄古,虽取舍之差,然史为今 用。 学历史,厚古薄今;用历史,厚今薄古。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英国)
体质教育思想时期



1979年在扬州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1983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 生工作会议” 都确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学校体 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以学生体质是否 增强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
40
2018/10/31
体育课能否增强学生体质?

增强体质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营养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等
2018/10/31 38
(五)新时期学校体育思想(1977年以后)
1、体质教育思想时期(1977年—80年代中 期)

“一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不好, 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 强”。
——《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 工作的意见》1978.1
2018/10/31 39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2018/10/31
17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2、兵式体操的没落与《壬戍学制》的颁布

从1904年兵式体操被正式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必 修课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兵操 在中国的学校推行了近20年。 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的第五次会 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鉴世界大势,军 国民主义已不合教育之潮流,故对学校体育应加 以改革。”由此通过了《改革学校体育案》。

2018/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1
41
2、多种学校体育思想共存时期 (80年代中期—1999年)



“快乐体育思想” “成功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 “全面发展体育思想” “主动体育思想” “技术健身论” 思想等
42
2018/10/31
2018/10/31
24
“土洋体育”之争

同年8月7日和16日《大公报》两度发表社 论,批评中国多年来学习西方体育不得要 领,西方近代体育(包括参加远东运动会 和奥运会)不符合中国国情,明确提出 “中国体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脱离‘洋体育’ 提倡‘土体育’,从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 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的观点。
1、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 “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 理论上以“劳动卫国”为目的,促进学生生 长发育,增强体质; 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及对学生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基本任务; 教材内容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
2018/10/31 36
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
12

2018/10/31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今天下之士,所抵掌奋谈,为保国强种之本者, 非学堂也哉。”

“中国所以以四万万之众,而受辱于外国,以酿 成亡国亡种之祸者,弱积所致也。” ——蔡元培
2018/10/31
13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3年)
2、 “强种保国”体育思想与兵操的实施


废科举,兴学堂,培养西艺人才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 兵操被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2018/10/31
11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3年)

“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 壮国民之体魄”。 ——《奏定学堂章程》 这种施教方针,彻底冲破了我国传统教 育重智轻体的束缚,开创了我国以官方 文件的形式,设置体操课的先例。
2018/10/31
25
“土洋体育”之争
提倡“土体育”的观点认为:


“卫国自产,为‘土体育’之目的;却病 延年,锻炼筋骨则‘土体育’之内容。此 道诚大兴,虽孤立于奥林匹克之外,可以 无愧矣”。 提出“今后体育应以国术为宗,以外来体 育为辅。”——《大公报》
26
2018/10/31
“土洋体育”之争
2018/10/31
时间范围
1840年——1919年 1919年——1949年 1949年——1976年 1977年以后
8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1、“洋务运动”与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引进西方兵操,训练新式军队
兵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彻底废止,中国学校体 育从此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2018/10/31
23
(三)“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的 学校体育思想(1919年—1949年)
1、“土洋体育”之争

1932年7月,北平《世界时报》发表社论, 呼吁改革体育,提出“须寓体育于劳动 之中”揭开了一轮以“土洋体育”为论 题的学术之争的序幕。
1. 2. 3. 4. 5.
6.
7.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求个性的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2
2018/10/31
兵式体操的没落与《壬戍学制》的颁布

《壬戍学制》和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 程标准纲要》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 为“体育科”。
第一,体育即教育

“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我们不是锻炼肌 肉以增强他们的力量,而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 育人,附带的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其目的是在 社会中的一个人,而不是他的肌肉。”
——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北京:勤奋书局,1933.
2018/10/31
31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二,体育即生活
坚持“洋体育”的观点认为:

“学术无国界,体育何分洋土?体育如有 教育意义,不分洋土,自当采而行之;其 不善者,立应淘汰,亦无顾虑洋土。”
——天津《体育周报》
2018/10/31
27
“土洋体育”之争
第三中观点认为: 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都是错误的;

提倡“洋体育”的人,注意到了体育的时 间性,却忽视了体育的空间性,适合西方 社会的体育,决不会完全适合于中国,盲 目采用“洋体育”很难使我国体育走上新 途径;

2018/10/31
5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表1-1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
2018/10/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