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道家以下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

2.道常无为。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权与术。

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道家的主要思想,首先看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老子。

老子的思想里讲到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另外又讲到道常无为。

道法自然和道常无为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

那么自然无为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呢?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然看成是道的代名词,道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相同的问题。

道实际上的含义是什么?道的含义是自然,没错。

但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整个宇宙,或者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的特性,指它的本来面貌。

同时,这种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又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的。

它是一个包括了宇宙万物的整体和宇宙万物中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共同的状态。

整个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就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然状态里。

所以,这个道不是一个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东西,也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东西,而是天地万物自身包含的一种状态。

现在很多人在讲道,或者讲自然的时候,都把它看成是生成万物的最后一个根源,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

虽然老子《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但事实是,离开了万物,就没有道,道就在万物之中,也就是老子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这个“一”。

天的道就表现为“清”,地的道就为“宁”。

清也好,宁也好,都是道的表现,离开了清和宁就没有这个道,并不是说在清和宁之上有一个道产生了天和地。

老子非常强调道随万物,万物是在它们的自然本性中体现出道的存在的意义的。

既然要遵循整个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自然状态,那么表现出来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就是说万物在那儿生长,但是你不据为己有;你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就有多了不起;万物在那儿生长,你也不去主宰它。

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

有人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要做,在那儿等就成了。

实际上这种理解有问题,《老子》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粗看之下,以为是尊重万物自然而不敢为之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辅,是辅助的意思,不是不让你有所作为,但是要辅的是什么呢?万物之自然。

不是让你不为,而是让你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

这个“为”是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辅助万物,就是要随万物之本性而因势利导。

无为的正确理解应该就是这样,老子其实也讲得很清楚。

其实这一思想跟儒家的思想,不是根本对立的。

儒家也强调天、地、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所以天地万物,人也是要参与进去的。

怎么参与进去?“赞天地之化育”!赞也是辅助的意思,跟现在讲的赞助意思相近,儒家并不是要你以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而是要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到天地中去,辅助天地。

中国人始终把大禹治水看成是最好的无为而治的典型,就是因为他能够因势利导。

水是往下流的,要治水灾,就要疏通河道,让水按照它的本性流出来,就不会成水灾了。

如果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你要流我不让你流,水高一尺,我就把堤岸、河坝筑高一尺,这样下去能解决问题吗?总有一天水会把堤坝冲毁。

因为你违背了水性,想堵住它,不让它流动,这怎么可以呢?所以因势利导是无为而治,或者是自然无为的最根本的一个观念。

汉代的黄老之学,政治上就强调无为而治,它的意思是什么?难道汉代的皇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都无所作为吗?不是这样的。

汉代刚建立之时,战乱刚息,民生凋敝,这时百姓的自然本性是什么?是需要空间来喘口气,在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中恢复生产。

所以汉初采取了无为的办法,法律简约。

《史记》里面记载,萧何进长安的时候只是约法三章。

这样一来,社会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无为而治的思想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官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实际上是法家的一种思想。

法家思想是道家思想在理论上的必然发展。

法家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演变出的一遵于法、一断于法,这是完全符合道家思想的逻辑的。

这个观点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讲的,一断于法,即一切要以法为标准。

道家呢?道法自然,一遵于自然。

这从思维方式来讲是完全相同的,可见道家对于法家这种理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接下来再看《史记》。

《史记》里面司马迁写列传的时候把哪些人物放在一起--老庄申韩列传。

申韩是谁?申是申不害,韩是韩非,他们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结果跟老庄列在一起成为一个传。

显然,在司马迁看来,老庄和申韩是有关系的,因为他写这个传是有分类的,有关系的才能放在一块儿。

其实汉初的人很清楚,老庄申韩是有内在沟通的。

法家强调一断于法,那么,掌握什么东西就行了呢?赏罚。

法就是好的就赏,坏的就罚。

一切凭赏罚,君主不必什么事情都做,可以让臣下做,臣下做得好就赏他,做得不好就罚他。

法家提倡“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汉代也是强调这个,“主道无为,臣道有为”。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汉代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宰相,一个叫萧何,看过戏的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就是指的萧何。

曹是谁?曹参,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宰相。

萧何去世以后,曹参继任宰相,他整天待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人家说你这个宰相当得好轻松,什么事都不干。

他说萧何已经定好了很多法律,我干吗还做啊?我把它们履行好就行了,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源。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思想。

如果一个君主,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过问的话,就算是累死恐怕也做不好;反过来,如果发动所有的臣下去做,君主就掌握赏罚权,来验收、鉴定,确定是赏还是罚,那就可以很轻松地把事情管得很好。

而底下做事的人也会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

如果君主事必躬亲,臣下什么事都要请示汇报,那么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发挥。

而且做事小心翼翼,不能大胆地、充分地去做,那还有什么效率?有什么创造呢?从道家的“无为而治”到法家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美国的一个智囊团--贝尔实验室,门庭上就挂着“无为”二字,而且作了一个注释,就是说要让被领导人在你的领导下没有感觉到被领导。

这就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淮南子》里面特别发挥了这个思想。

很多人听到无为而治,就以为是什么都不做,那就完全错了。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私志不得入公道,也就是不能把你自己主观的愿望加到事实上面去。

公道,就是一种大形势或者事情发展的一种趋势。

你还是要去做,而且还要积极去做,这个做是积极地引导,因势利导,这才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个“无为”才能把事情做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里面,因为要因势利导,所以特别注意事物形式的变化和其所处环境的变化。

韩非在《解老篇》、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都非常突出地讲到,道家思想的特征就是“柔弱随时”。

什么叫做柔弱随时?时就是指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一个环境,道家的这种自然无为就应该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司马谈讲道家的特点是“时变是守”,就是说时间变了,情况一变,我们也应该跟着变。

道家的这种思想也影响了法家,法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变革的思想,非常强调情况变化了,也要跟着变化,不能因循守旧。

老子也讲到“动善时”,这个“动”牵涉到老子讲的另外一种思想,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反者道之动”,道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往相反的方向转换,就是我们常讲的物极必反。

《周易》里面也有“否极泰来”的说法,否极泰来就是物极必反。

乾卦中九五是至尊,上六就是亢龙有悔,到了顶点就转向反面了。

倒霉到头了,就该顺利了。

“反”是道的根本特征。

道家的“动”也指相反相成。

互相对立的两个东西,实际上是谁也离不开谁,是互相依赖的。

有了这个才有那个,像我们讲的美和丑,有丑才有美,没有丑哪来的美?相反的东西是相成的啊!但相反相成不能脱离条件来讲,这个东西跟那个东西完全不搭界,它们就无所谓相反了。

相反相成一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面,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才有相反的问题,还是有“时”在其中的!我们过去学辩证法的时候,常常讲到辩证法“活”的灵魂,就是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在中国传统中,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有这种朴素的辩证法在里面。

儒家也强调“时”的问题,不能违背时而行动,违背时而行动肯定是处处碰壁的,只有顺时而动才能获得成功。

道家也强调,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能只凭主观的愿望,脱离了环境、条件,甚至于脱离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那都是做不好的。

可以说,“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核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说是辩证法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弱者道之用呢?弱是柔弱的意思。

道家是非常强调柔弱胜刚强的,以弱治刚,或者以退为进,为什么要这样呢?道家产生这一思想是非常直观的,我们来看老子为我们举的例子——一根树枝。

他说,如果是一根新生的树枝就很柔软,就有韧性,不容易被折断。

可是一根长得非常结实的树枝,一折就断了,所以木强则折。

而柔弱的东西怎么折也没有关系,柔能胜刚。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水。

水是很柔弱的,但是它能渗透到大地中去,它无所不在,甚至可以到任何地方去。

老子说的“弱者道之用”,我们很多人需要体会。

现在很多人缺乏弱劲,都想显示自己怎么强大、怎么了不起,结果常常碰得头破血流,事情也做不成。

弱有时也是一种宽容、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

弱绝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弱,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道家著作里面讲示弱,好像是做给别人看的。

不是!恰恰是要你谦虚。

老子讲了很多弱的表现,如不争、处下,等等。

老子为什么要讲处下?越是下,越是基础。

老子讲的高以下为基础,你要高,基础不好怎么高?一个人越是谦虚、处下,基础打得就越结实,就越可以建造更高的东西。

柔的特性是,表现出来是弱,但是内心实际上是最的,是有柔性、有韧性的。

韧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义。

老子要求处处示弱,要谦卑,要处下,这并不是他无力的表现,或者无能的表现,可以说是“退一步,进两步”的思想。

他这样讲:“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你要夺他的东西就要先给他。

这个看怎么理解了,有人理解就是耍阴谋,所以老子的思想常常被看成是权术,就是君主南面之术。

但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就是刚才讲的,退一步可以进两步,也就是你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并不表现在你一时的强大上,这里面有没有术呢?有术。

权术这个词,现在我们常常从贬义方面加以理解,其实它原来是很正面的意思。

权术强调的是权,权是什么意思?是变通。

中国古代讲权是相对经来讲的,经是什么意思?经是常的意思,“经常”这个词我们现在用得还很多。

我们既要把握“经常”,又要把握“权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既要有原则又要灵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