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教师招聘教师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程序性知识学习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被称为( ) 。
A图式 B认知结构 C产生式系统 D命题网络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有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两种。
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因此本题选C。
2.教育心理学最核心内容是( )答案是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其中,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因此本题选B。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
A基础性工程 B辅助性工程 C阶段性工程 D形象性工程答案是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时事常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本题选A。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 )。
A心理过程 B心理特性 C心理活动 D心理特质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因此本题选C。
5.意志的首要特征是( )。
A自觉确定行动目的 B对活动的调节 C克服内外困难 D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答案是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意志的特征。
意志的特征包括: (1) 意志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确定行动目的,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③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因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因此本题选A。
6.《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
A 6小时B 7小时C 8小时 D9小时答案是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的相关内容。
《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第十三条规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不超过8小时。
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
学生每天集体体育般炼不少于1小时。
睡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不少于8小时”。
因此本题选D。
7.《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的“学业负担状况关键指标”不包括( )。
A学习时间 B课业质量 C学习水平 D学习压力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的相关内容。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的“学业负担状况”方面的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客观学习负担和主观学习感受,通过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等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促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乐趣。
因此本题选C。
8.从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 。
A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B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D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答案是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因此本题选D。
9.学习因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而更应该学习,而因获得不满意的学习结果可能会厌恶学习。
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条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剌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就会减弱。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因此本题选C。
10.嗅觉适应一-般表现为感受性的()。
A提高 B降低 C或提高或降低 D没有变化答案是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
在心理学中,适应是指在同一器官内,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嗅觉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是指嗅觉刺激持续作用于嗅觉感受器一定时间后引起的嗅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一-般来说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唯有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
因此本题选B。
11.斯滕伯格的智力成分亚理论中的“成分”不包括( )A经验成分 B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元认知成分答案是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成分亚理论包括元认知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因此本题选A。
12.关于“圆的直径是它半径的两倍”的学习是()。
A概念学习 B认知策略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下位学习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其中,规则或原理学习是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掌握了“圆”“直径”“半径”的概念,学习“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规则或原理学习。
因此本题选C。
13.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 B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重要C具有相对独立性 D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答案是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分类。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因此本题选B。
14.有的学生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该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发散型答案是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
场独立型的学生,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对客观事物做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于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而缺乏思考以致常常出错。
发散型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散,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得到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新颖的观念。
因此本题选B。
15.以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参照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教学评价称为()。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个体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答案是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因此本题选C。
16.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以下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A勤劳 B心境 C想象 D态度答案是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分类。
心境是-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因此本题选B。
17.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答案是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前道德阶段(2~ 5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 (2) 他律道德阶段(5~ 8岁),又称权威阶段;(3)自律道德阶段(8~ 10岁),又称可逆性阶段; (4) 公正阶段(10~ 12岁),又称公正道德阶段。
因此本题选D。
1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较短时间学习人类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进而认识现实世界。
这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A间接性 B发展性 C指导性 D巩固性答案是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规律。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知成功,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因此本题选A。
19.根据一定要求和标准利用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方式对学生思想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的德育方法为()。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 C道理疏导法 D情感陶冶法答案是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德育方法。
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德育方法。
道理疏导法是在分析学生品德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其品德水平的一种德育方法。
情感陶治法是教育者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因此本题选B。
2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C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课程 D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答案是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因此本题选A。
21.马克思曾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 -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这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答案是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