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回顶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幽

斗底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当心间
明间
正间
房屋正中之一间。
次间
次间
次间
房屋正间两旁之间。
梢间
梢间
再次间
(边间、落翼)
房屋次间两端之间。
苏地又称“落翼”,但用在硬山屋顶建筑时,可称“边间”。
尽间
落翼
房屋两极端之间。
副阶
廓子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分有“明廓”、“内廓”、“走廓”、“曲廓”、“通廓”等,苏地称“一界”。
副阶周匝
四椽袱
五架梁
(四步梁)
四界大梁
(内:大梁)
长四步架之梁。
五椽袱
五步梁
长五步架之梁。
六椽袱
七架梁
长六步架这梁。
七椽袱
七步梁
长七步架之梁。
八椽袱
九架梁
长八步架之梁。
劄牵
单步梁
(抱头梁)
单步梁、廓川、短川、轩梁
位在檐柱、金柱之间,乳袱(双步梁)以上做成月梁形式约一步梁。
乳袱
双步梁
双步梁(双步、
二界梁)
梁首放在外檐、铺作上,梁尾一般插入内柱,柱身其长两椽。
斗拱上部每拽间似天花作用之板。
普柏枋
平板枋
斗盘枋
在额枋之上承托斗拱之枋。
阑额
大额枋
廓枋或步枋
大式大额枋又称“檐枋”,是檐柱间的联络枋材,并承平身斗拱。
由额
小额枋
柱头间大额枋下平行辅助材。
柱头枋
(素枋)
正心枋
(正心桁)
廓桁
斗拱左右中线上正心拱以上之枋或桁。
罗汉枋
拽枋(桁)
牌条
里外万拱之上枋。
橑檐枋
(橑風榑)
“斗三升、斗六升”总称“桁间牌科”。
把头交项作
相当于“一
斗三升“
相当于“斗三升”
梁与“一斗三升”斗拱正交,梁头穿过大斗,故正面不出拱而改做“耍头”的斗拱形制。
斗口跳
大斗正中置一层拱,正前出华拱一跳,拱头承枋子的斗拱形制。
四铺作
三踩(彩)
三出参
华拱(清称翘)或昂自大斗出一跳(苏地3~11出参均以野外各出同等数而定的)。
插昂
不起斜撑作用,单作装置的假昂,故又称假昂。
象鼻昂
象鼻昂、凤头昂
纯为装饰性的昂。
角昂
角昂(斜昂)
斜昂
位于转角的45°斜置的昂。
由昂
由昂
上层斜昂
在角斜45°斜线上架在角昂之上的昂。
琴面昂
靴脚昂
昂嘴背面凹作琴面。
批竹昂
昂嘴背面作斜直线。
昂身
昂身
昂根
昂嘴以上均称“昂身”。
昂尖
昂嘴
昂尖
昂之斜垂向下升出之尖形部分。
硬山
硬山
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平之结构。
撮尖
(斗尖)
攒尖
攒尖
几道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宝顶一般为单檐,也有重檐与三重檐。
抱厦(屋)
龟头屋
似雨塔
似外坡屋或
带廓
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的附加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物”。
勾连塔
为了扩大建筑物的进深。遂将二座以上的屋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形式。
卷棚
(元宝顶)
外檐斗拱
用于外檐柱头之上各部位的斗拱总称。
内檐斗拱
用于内槽金柱之上的各部位斗拱的总称。
计心造与偷心造
逐跳拱或昂上,每一跳上均置有横拱的称“计心造”。凡有一跳不安横拱而仅有单方向的拱出跳称“偷心造”。二者皆是斗拱组合方法之一。
单拱
一斗三升
斗三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仅置一层拱。
重拱
一斗六升
斗六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置二层拱,苏地
鹊台
凤凰台
昂嘴上一部分。
昂尾(挑斡)
挑杆
琵琶撑
昂后杆斜撑部分。
耍头
蚂蚱头
(耍头)
耍头
翘,昂头上雕研,或折角形的装饰法之
一种。
华头子
斗拱中,下层出跳材与上层昂底斜面下的填托构件。
靴楔
菊花头
眉插子
昂杆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衬枋头
(切几头)
撑头木
(撑头)
水平枋
斗拱前后中线上耍头以上桁碗以下木枋,衬枋头在转角上称“切几头”。
月梁
月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三伏云
(三福云)
似山雾云
斗拱出跳,跳头不架横向拱改作刻有云、雾装饰的构件。
六分头
衬头木饰之一种。
麻叶头
似云头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博缝头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霸五券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角神
相当于宝瓶
相当于宝瓶
斗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构件,宋代多做“力士”,后期改置瓶形或木块垫托。
遮椽板
盖斗板
五铺作
五踩(彩)
五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二跳。
六铺作
七踩(彩)
七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三跳。
七铺作
九踩(彩)
九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四跳。
八铺作
十一踩(彩)
十一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五跳。
四铺作
外插昂
丁字牌科
斗拱之一种形制,仅一面出跳又称
“丁字科”。
单斗只替
柱顶大斗前后出跳不作拱,而仅按
转角铺作
角科
角拱
用于转角地方的角柱上的斗拱。
攀间铺作
隔架科
用于房屋内部的檩枋梁架之间来承托上层檩枋梁架。
平座铺作
平座半科
(拱)
用于楼阁建筑,缠腰部分承托跳出
“平台”的楼板。
出跳
(出抄)
出踩
(出踩)
出参
斗拱逐层挑出以承檐重,在檐柱外的谓“外跳”,清称“外拽”,苏地称“外出参”;向内跳,清称“里拽”,苏地称“内出参”。
穿斗
每檩下立柱落地只有枋(川)不用梁的结构。
方木
(材栔)
橔木、方木
枋料
扁作
用矩形木料做房屋的称“扁作”。
圆木
圆木
圆料
房屋构造木材,用加工过的圆木,未加工的称“原木”,用料有独木实叠、虎拼三种。
3.梁枋、垫板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槽(分槽)
是殿堂内身,内柱,柱列及铺作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
架Hale Waihona Puke 或椽二、斗拱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铺作
斗拱
牌科
在框架结构中,立柱与横梁交接处,在柱头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拼在的综合构件叫做“斗拱”。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头牌科
用在柱头上前面挑出屋檐,后面承托梁架的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外檐间牌科
用于两柱之间枋子上的斗拱。
塔角闹翘把臂拱或搭角闹二翘
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翘与昂。
护壁拱
正心瓜拱、万拱与壁体附贴一起的单层或双层拱。
枫拱
(风潭)
为南方特有之拱,长方形木板其形一端稍高,向外倾斜,板身雕镌各种比试样,以代横向拱。
寒梢拱
梁端置梁垫不作蜂头,另一端作拱以承梁端,有一斗三升及一斗六升之分。
亮拱
(鞋麻板)
拱背与升底相平,两拱相叠或与连机相叠中成空隙者称亮拱。
斜拱)
由坐斗上内外出跳35°或45°的华拱。
丁华拱颏拱丁华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