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时 期
费贡献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投资贡献率则上升了14个百分点。
青衣2011.08.29
产业发展
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
市 场
比重超过60%,与其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 经
间。



青衣2011.08.29
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
计 划

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
济 时

达56.9%,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统计年鉴1990.6)
青衣2011.08.29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核心: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


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
经 济

经 济
的主导产业。




青衣2011.08.29
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
经 济
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忽 转
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建立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 轨
利益以及经济收入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制度。
时 期
青衣2011.08.29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青衣2011.08.29
计划经济体制、 转轨经济体制和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概 构成要素——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 述 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等都在不断变化。
青衣2011.08.29
将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概

2 经济转轨时期(1978--1992)
3 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
经济体制、市场主体、
资源配置方式、经济
增长、主导产业等都 在不断变化。
青衣2011.08.29
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青衣2011.08.29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这种体系下,国家
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
市 场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的市场 经
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能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在
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过6年的
济 时 期
发展,我国的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青衣2011.08.29
分配方式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收入分配实践进行了总结,强调要“坚
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青衣2011.08.29
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体制性约束被逐渐打破,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得
经 济
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民间资本与 转
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青衣2011.08.29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和轻工业。
经 济

农业和轻工业在转轨期得到补偿性的政策支持,国家通过实行家 轨
时 期
源的主渠道。全国基建投资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之比从1993年
的39.8:60.2转变为2003年的18.1:81.9。
青衣2011.08.29
经济增长情况
市场经济初期,投资再度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市 场

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1993--2003 济
年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1%和 42%,与转轨时期二者的贡献率(消费65%、投资28% )相比,消
(1)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调整,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国有资本 从非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退出 ;
市 场
(2) 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多种(3) 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 期
在此后几年中,中国在所有制经济的调整和完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 不小的进展。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业得到发 展,而对轻工业实行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基本建设、银行
时 期
贷款、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优先的原则,
使得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短缺现象得到彻底扭转。
青衣2011.08.29
产业发展
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
力,因此,从资源配置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的大关 还没有过关。
时 期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的重要突破
市 场

面对中国经济改革所遇到的旧所有制结构的障碍, 1997 年的 济
中共十五大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时 期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包括三项主要内容:
到38%,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则由53%上升至62%。
时 期
青衣2011.08.29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进一步市场化
市 场

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均值)较转轨时期 济
大幅度下降,从38.9%降至9.7%;企业自筹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 则大幅度提高,分别占43.6%和24.9%,已经成为基建投资资金来
第二,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
会保障体系等重点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目标,拟定了方案。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方面取
市 场
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政府和国有企业仍然是稀缺经济资源的主 经
要支配者,加之政府仍然保持着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诸多干预权 济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21 世纪初改革放缓
2003 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首先,按照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国有经
市 场 经 济
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都有了重要的进展。到 时
了 21 世纪初期,全国中小型国有企业,包括基层政府所属的 期
时 期
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并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青衣2011.08.29
市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共同发展的格局。
经 济

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比重有所下降,
轨 时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开始上升。
青衣2011.08.29
乡镇企业已经全面改制,其中绝大部分成为个人独资或公司制
企业。但是,当国有经济改革涉及能源、电信、石油、金融等
重要行业的国有垄断企业时,改革的步伐就显放缓。
青衣2011.08.29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弱化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
时 期
边缘”结构。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行政性分权 改革的重点是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1956 年 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957 年 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
经 济
内容的改革方案
时 期
1958年
开始了"体制下放"。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弊端: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期
青衣2011.08.29
经济结构
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 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抑制。农村和农业发展
计 划
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


结果: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


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

实现,既是计划经济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

制的重大建设成就。
时 期
青衣2011.08.29
存在问题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
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

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 品质量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
青衣2011.08.29
增量改革

实行增量改革战略,在大体维持国有经济现有体制的条件下, 容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和引人部分市场机制,使中国出现了命令
济 转 轨
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状态。这种经济体制双轨制最集中 时
的表现,是生产资料供应和价格的"双轨制"。

青衣2011.08.29
经济结构
在1978到2001年15年内我国二元对比系数一直处于0.15--
经 济
0.25之间徘徊,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结构 转
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国情。



青衣2011.08.29
经济改革
增量改革,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济领域中推进,并以民营
经济的成长壮大来支持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7—1978 资本投入 49% 劳动力投入31%
消费率
2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