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摘要: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开国时的计划经济转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以及目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梦自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起,我国便进入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时代。

然而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多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多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走过的路却是极其崎岖困难的。

一、中国经济由斯大林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和大资本家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然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其中心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鉴于当时的社会基础,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了我国在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内容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加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逐步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是以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1]。

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

毛泽东主席在后来的报告中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方案,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随之而来的“左”倾错误,使得这种探索没有得到前进和发展。

在“一五计划”成功实现之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对中国尚显稚嫩的经济的严重打击。

“大跃进”是在新中国完成了一定的基础建设和原始经济资本积累后力图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为背景中,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社会的现状,通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一些错误的指示使1958——1961年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

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投资比例和方向的失衡也成为我国长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而“文化大革命”则是我党追寻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和政治斗争的综合产物。

据估计在“文革”十年中,中国经济直接损失达5000亿人民币,间接损失则不可估计[2]。

实事求是的说“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还是有发展的,各项重要生产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但是对比“一五计划”时期和文革后五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得不说中国确实是损失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

同时在这十年中欧洲建立了欧共体,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南亚经济飞速发展,亚洲“四小龙”脱颖而出,这是世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正是在这十年中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也扩大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标志了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事实上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所以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已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也就是我们现行的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经济制度。

该经济制度的提出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得以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由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

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2012年是1978年的143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12%左右。

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第十位,2012年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发展最快的国家。

2.我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1978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607亿元,而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25亿元[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石、棉纱、棉布、化纤、丝绸、服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工业产品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超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3.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12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一些主要农副产品,如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4.产业结构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

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7.9%、47.9%和24.2%,呈现明显的农业等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高,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低的现象。

经过多年来的产业调整,至201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2%、46.9%、43%,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了18.8%。

这说明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和流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5.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2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出口20489.3亿美元,进口18178.3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是1978年进出口总额的206.6亿美元的187倍多[3]。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 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正在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中国的经济将真正参与世界竞争,中国将全面融于经济全球化。

2010年发改委撰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将“引进来”为主要特征的对外开放战略,逐步向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一轮轮的由中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并购案则向世界证实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今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6.利用外资突破性进展,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接受外国投资迅速增加。

1979-1982年外商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余额为7400亿美元。

我国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1978年仅为1.67亿美元,1996年首次突破一千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5282亿美元,增长9150倍,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又有新的突破[3]。

三.改革开放以来还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

就我所关注的方面可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调节。

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这种老观点,应该说早已解决。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但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漏洞,市场化自我调节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甚至是在扩大问题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将起到重要的做用,但怎样调控,怎样将国家调控作用于实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就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楼市问题,高额的房价显然是市场失能的表现,但国家的调控政策虽然出台却没能落到实处,房价经过一个短期的波动后仍然一路走高,现在已经从一线大城市发展到三四线城市,显然市场失能的背后隐藏着既得利益者们与中央政策的博弈。

2.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