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及意义.前期实质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运动,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最剧烈的社会变革。
2)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第一次大规模的介绍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并把科学和理性的精神灌输到社会各领域,使社会科学在中国开始成为真正的科学。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五四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引起的,又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五四运动实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第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和组织的,他们本质上是正在转变中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3: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实质什么?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7月,胡适率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首先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需要是什么,而不要只空谈好听的"主义"。
作为反应,李大钊随后于8 月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了与胡适不尽相同的见解,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是交互为用、并行不悖的。
,又称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
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颠与主义》,“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靠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朠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朠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郠解决了的希望”。
他们通过这种类似双簧的争论模式,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堌立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强的反响。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堨中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一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中共二大的历史功绩①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B、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 它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了革命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动力问题,给全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正确方向,这一纲领的提出,就成为动员组织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
2标志着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初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中共二大明确提吃了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一个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性质决定的,所以是一个切实际的纲领。
5:共产国际的东方革命战略是什么?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提出了东方战略理论,为东方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但同时,这次大会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讨论和制定了西方战略,并确定共产国际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那里实行直接进攻的策略,即:共产党人利用已经成熟的革命形势,抓紧准备发动国内革命战争,带领先进工人直接向资产阶级进行全面冲击,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这样的革命背景下,列宁和共产国际从世界革命的总体角度出发,不仅提出在欧洲先进国家无产阶级中迅速建立共产党组织,做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准备,而且制定了与欧洲先进国家共产党组织相类似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目标和策略:在落后国家建立共产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苏维埃制度,最终实现苏维埃联邦的革命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为独享专政成果、避免资产阶级复辟,形成了排斥一切派别的政策。
即为东方战略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基础是什么?两者阶级基础不同,阶级性质不同,根本目的不同。
基础:国民党一大重申三民主义。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与共产党的目标有了一致性。
1.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直接推动起了关键作用。
2.中国共产党政治上逐步成熟,认识到国共合作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
3.国民党和孙中山在屡遭失败后已陷于绝境,认识到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与中共合作是挽救国民革命的迫切需要。
7:简述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并指出: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与旧民族主义,驱除鞑虏的排满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民权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弊端,指出近代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必须实行直接民权,即给国民的选举、创制、复决、罢免四大权利,使人民直接监督政府,并且实施五权(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分立的宪法,作为民权运动的方式。
新的民权主义要求做到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这与旧民权主义相比有了重大发展和进步。
民生主义,主要原则一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
批判了封建土地制度,要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保证平均地权原则的实施。
节制资本的原则,就是要使资本主义既有一定发展,又不允许其操纵国计民生,而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覆辙。
这一原则是符合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情的。
8国民党一大的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进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
孙中山于1月30日致闭幕词:“这次大会是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重新来改组国民党的全体大会。
”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联盟了。
9简述北京政变对时局的影响1、迫使曹锟下了台,符合全国人民的要求,政治上有进步意义。
冯只主张召开主要是各实力派军阀首领和著名官僚政客参加的和平统一会议,不可能达到国家统一。
2、促使曹吴倒台,北方直系崩溃,造成了有利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形势。
直系军阀受到沉重打击,减少了革命的阻力,这既有利于北方革命运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南方革命势力的巩固。
3、国民军的建立,有利于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对以后的北伐战争也起了积极作用。
4、促成了孙中山的北上,从而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5、最后是使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实现,将溥仪驱逐出宫,既铲除了复辟祸根,又有利于清除封建意识和保护历史文物。
10试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早年弃医从政,寻求救国。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翻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为维护共和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11:试评戴季陶主义二.戴季陶主义:戴季陶在1925年三、四月间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发表讲演,六、七月间连续发表了《孙中山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
公开歪曲孙中山思想,说孙中山的思想是以中国固有之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为基础,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
他激烈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共合作,提出要搞“单纯国民党运动”,形成了所谓的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传播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气焰,为国民党新右派反共夺权准备了理论基础。
12北伐胜利的历史特点☐一是有一个新型的领导核心中国国民党;☐二是有一支忠于主义的国民革命军;☐三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斗争形式即把工农群众运动与革命战争相结合.☐把武力与民众相结合,开创了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革命,锻炼了群众,培养了干部,提高了中共的声望,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鲍罗廷,原名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俄国拉脱维亚人。
1923年9月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国民政府代表。
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帮助推进国民党改组。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顾问,国民政府高等顾问。
☐筹建黄埔军校,调派苏联军事顾问,介绍苏联红军建军经验,推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建军路线,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争取了大批的军事装备物资。
☐1927年6月回国。
孙文越飞宣言:1922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3年一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
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的问题,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根据《礼记》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组织的进步团体,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由萧瑜任总干事。
新民学会是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一个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它是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
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文化团体,创办刊物《新潮》。
主要社员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朱自清,周作人,康白情。
等,多数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下和支持下展开活动的,《新潮》上发表的俞平伯,康白情等的新诗,杨振声,汪敬熙等的小说,是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成就。
《新潮》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陈独秀主编。
1918年它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周坐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