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练习题(3)

2020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练习题(3)

2020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练习题(3)
1.某法院在审理一起合同纠纷案时,参照最高法院发布的第15号指导性案例所确定的“法人人格混同”标准作出了判决。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在我国,指导性案例是正式的法的渊源
B.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C.法官在该案中运用了类比推理
D.在我国,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均可发布指导性案例
2.《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

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一/8)
A.表达的是禁止性规则
B.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
C.表达的是程序性原则
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法律后果
3.全兆公司利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便利,在搜索引擎讯集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强行增加广告,被讯集公司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全兆公司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

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一/9)
A.诚实信用原则一般不通过“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B.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能最大限度实现法的确定性和可模拟性
C.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D.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答案解析
1.【考点】正式的法的渊源
【答案】C。

解析:正式的法的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对于正式法源而言,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或者说,法律人有法律义务适用它们。

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在我国,指导性案例不是正式的法的渊源。

A项错误,不当选。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对象是不特定的主体,但判决的效力只针对案件的当事人,因此判决不是规范性文件。

B项错误,不当选。

与归纳推理不同,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论,而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具体来说,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是相似的,从而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属性上也是相似的。

本题案件中,法官援引了与待审案件相似的指导性案例,其运用的正是类比推理。

C项正确,当选。

在我国的审判机关中,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

D项错误,不当选。

故本题选C。

2.【考点】法律规则的分类和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含义和分类
【答案】B。

解析:按照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又可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两种。

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
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题干中的法条表达的是积极的义务,因此属于命令性规则而非禁止性规则。

A项错误,不当选。

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

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

在体现人们个人意志的活动(如民事活动)中,强行性规则不允许当事人有个人意思表示,如果当事人之间签订了规定其他行为条件的协议,则该协议被认为是无效的。

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在权利性规则中,有些属于任意性规则。

其内容大都是国家赋予人们某种意志表达力更大的权利和自由,或者说法律规则一般只对人们的权利(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作原则性的规定,当事人个人自行确定或选择自己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或方式。

根据该定义,题干中的法条表达的属于强行性规则。

B 项正确,当选。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

它是具有高度的一般化层别的规范。

法律原则可以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题干中表达的是法律规则而非法律原则。

C项错误,不当选。

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

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它们的内容是任何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

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
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根据人们对行为模式所作出的实际行为的不同,法律后果又分为合法后果和违法后果两类。

题干中的法条表达的是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而非法律后果。

D项错误,不当选。

故本题选B。

3.【考点】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法律规则与语言
【答案】C。

解析: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作为“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的,具有语言的依赖性。

离开了语言,法律就无以表达、记载、解释和发展。

法律人在其工作中每时每刻都与语言打交道。

如果没有语言,法律人就失去了架构规范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总之,对于法律人来说,“语言不仅是理解客体之当然实用工具,其本身也是法律者工作的核心对象——他要理解法律,描述事实行为,根据规范对案件进行推论”。

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A项错误,不当选。

由于法律原则内涵高度抽象,外延宽泛,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对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当法律原则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标准发挥作用时,会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不能完全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和可模拟性。

而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模拟性,有助于保持法律的安定性和权威性,避免司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保证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得到实现。

B项错误,不当选。

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

与此相比,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它不预先设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

它只对行为或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即使是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是不具体的),但并不直接告诉应当如何去实现或满足这些要求或标准,故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应用。

C项正确,
当选。

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条件被该案件事实所满足,那么,这条规则所规定的法律后果就被确定地适用该案件,也就是说,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如果该规则规定的条件没有被满足或者由于与另一个规则相冲突而被排除,那么,该规则对该案件就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该规则对裁决不起任何作用。

而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D项错误,不当选。

故本题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