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俗风情
古城扬州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纯雅,令人陶醉。
游人至扬州,如果适逢其时,不妨入乡随俗。
体察民风民情,定然别有一番情趣。
维扬灯会一年一度的灯节,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高潮,称元宵佳节。
传统的维扬灯会就在这时举行。
《望江南百词》中说:“扬州好,灯节庆元宵。
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
”扬州扎彩灯,集彩扎、裱糊、书画、诗文、剪纸、刺绣、编结等技艺于一体。
灯的式样很多,有简单普及的兔子灯、西瓜灯、元宝灯、荷花灯、蛤蟆灯……有工艺复杂的龙灯、船灯、麒麟灯、寿星灯……还有扬州特产琉璃灯。
维扬灯会还和猜谜结合起来,称为灯谜。
扬州时俗,十三日、十五日晚上吃圆子,十八日晚上吃面,俗称“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二月二,龙抬头到了二月,春意萌动,天气渐暖,春耕大忙即将开始。
扬州民俗,出嫁女儿于二月初二带子女回娘家小憩。
故扬州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之说。
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也称花朝。
扬州时俗,花朝日用红布条系在花枝上,谓之挂红,用祈良辰美景,百花繁盛。
清明节清明时节,春光烂漫,风和日丽,桃红柳绿。
扬州人多喜在这时出城踏青放风筝。
《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胜日爱清明。
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
”扬州风筝也享有盛誉,可以扎成八角、金鱼、蝴蝶、蜈蚣、寿星和孙悟空等形象。
有的还配以藤弓,风吹发出嗡嗡之响。
夜间还有装上小灯的。
放风筝时,有人故意将线弄断,让风筝随风飘走,称作“放晦气”。
旧时清明,妇女还喜在头上戴花插柳,谚云:“清明不戴花,死了变老鸦;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
”清明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上坟扫墓,点烛敬香,烧纸叩头。
叩头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即敬神叩三个头,敬鬼叩四个头。
三月三三月初三,也是传统的踏青挑荠之日。
民谚有“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之说。
踏青挑荠,采回荠菜,或包饺子,或做圆子,滋味特别鲜美。
此外,三月三还是江都仙女庙逢集的日子。
立夏尝新立夏之时,早种的果蔬菜已成熟登盘。
扬州人立夏所尝之“新”,有樱桃、新笋、青蚕豆、扬花萝卜,鲥鱼或咸鸭蛋。
此外,扬州人还有立夏称体重,吃绿豆糕、茶叶蛋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茶叶蛋,夏天可以不中暑。
端午节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扬州人口语称“五月节”。
五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包粽子。
粽子是用新鲜芦叶(俗称粽络)包裹糯米制成,有的还掺红豆、蚕豆瓣、红枣、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味更鲜美。
这天,扬州人有用百草水洗澡,午饭喝雄黄酒和吃“十二红”的习俗,还有插蒲艾以驱邪和用艾草烟熏室内的习俗,也有划龙船的习俗。
六月六晒伏扬州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
“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
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
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
六月十九观音会相传阴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扬州信佛的男女都要到观音山烧香,人如潮涌,热闹非常。
四乡八镇的人,也都纷纷赶来。
上山的路上,有些特别虔诚的信徒,在膝盖上绑了纸,走三步就叩一个头。
六月十九算是正日,但六月初一就开始有人烧香,直到六月二十以后,才算完了香事。
乞巧节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扬州人有七月初七看巧云和月下穿针应“巧”的习俗。
旧时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
中秋节到了中秋节,除了应市的各式月饼,扬州人还要家家包烧饼。
旧时,还有用月饼、菱、藕等敬月亮的习俗。
煮腊八粥相传阴历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
这天,佛教徒用米粮和果菜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后来吃粥之风传
及民间,这天,扬州家家都吃腊八粥。
旧时扬州各大寺院除向佛祖供粥外,还向群众施粥,谓吃了此粥可以得佛祖保祜。
民间煮腊八粥,讲究的要用桂元肉、蜜枣、花生米、莲子、银耳、白果、栗子等掺合在糯米中煮成。
送灶老爷升天扬州人称管灶的神为“灶老爷”。
传说,灶老爷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晚,要到天宫去禀报人间之事。
所以,这天晚上,家家在灶龛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在灶前供上灶糖(宝塔形的饴糖)和灶饭(糖米饭),说些恭维话,让灶老爷吃甜了嘴,粘住了牙,在天帝面前多说好话,赐福全家。
送过灶,全家坐下来吃糯米饭,喜吃的不喜吃的,都要吃一点。
家里有人在外未归,也要替他放一双筷子,盛一碗饭,表示全家大团圆。
有的新婚夫妇想生儿子,也多放一双筷子,多盛一碗饭,讨个吉兆。
扬州送灶的日期,还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间在腊月二十四送灶。
送灶这天,还是传统的大扫除日期,俗称“掸尘”,所谓“有钱没钱,干净过年”。
过年扬州人称过春节为“过年”。
除夕晚上家家吃团圆饭,喝守岁酒。
桌上鱼肉珍馐之外,少不了还要摆几样象征吉祥如意的菜。
如豌豆苗(扬州称安豆头)象征平平安安,水芹菜象征勤勤快快和路路通,煮鲢鱼象征年年有余,当天不动筷,留到正月十五才吃。
初一早晨,先放鞭炮,表示开门大吉。
早餐先吃糖茶或莲子红枣汤,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蜜,然后吃糯米粉包的圆子(亦称大元宝),象征一年圆圆满满。
此后,穿戴一新,到各家拜年。
一般先拜至亲,舅舅,姑父等要在初二拜年。
出嫁妇女要在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二不去,丈人丈母就不高兴了。
对长辈拜年要上午去,下午去就算不敬。
对好友拜年,则“寒夏不迟”。
招待拜年的客人,用花生、瓜子、糖果、柿饼、云片糕、枣子、橘子。
长辈还要给小辈“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