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性 (2)

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性 (2)

集体项目十一年级科学论文课题名称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性摘要:据近期新闻媒体的报导及记载显示:近几年来网络虚拟体验异化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青少年双重人格的形成。

本课题就此现象展开调查,较为深入地探究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人格两面性的具体成因,大致数量及相应实际的解决方案。

探讨这样的多重或双重人格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或利或弊。

并对“虚拟”的概念进行定义。

一、调查背景(一)调查由来在社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身边的同学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性格差异,形成较大的反差。

经过初步了解,发现这一现象在上海青少年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往往在网络聊天中向别人展示出一个与现实中不同的形象。

我组成员就这一现象,就近选择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作为调查区域深入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性,调查其本质与原因,探究这一现象对上海浦东新区的市重点高中生的成长有何影响,发掘现今上海高中生的心理状况等。

让本区的市重点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二)文献查找通过浏览互联网及翻阅纸质文献,了解到目前只有很少的论文及学术文献涉及到这一方面,按照前述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多种逻辑组配,在前面所列的国内相关数据库的时段内,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共查地相关文献20篇,如欧光耀的《试析网络交往中的双重人格》(三)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本小组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大多数学生在虚拟(网络)和现实中表现出不同个性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于上海市市重点高中学生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从学生的现实交往与虚拟(网络)交往的双角度出发,来解读这一现象,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青少年们培养更好性格的作出帮助。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一)调查方法1.实地访谈本次共对上海市4所高中(均为市重)进行采访和实地观察,采访对象为在校学生,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对当今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这一现象的因素等进行采集和具体分析,并就此设计了相关问卷。

根据问卷结果,本小组再次针对因素的具体体现向在校学生进行访谈,以期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2.问卷调查(见附录1)本次共发放抽样问卷500份,发放于上海市6所高中(均为市重),最终实收问卷350份,其中有效数据308份。

问卷内容主要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表现的人格两面性在学生中的现状的采集和分析。

根据早前访谈结果,问卷主要涉及受访者现实中性格和虚拟网络中的性格两个方面,还包括使用网络频繁程度、现实中社交情况等。

(二)研究过程1.提出问题,查找高中生现实中人格、虚拟网络中人格的相关文献,掌握高中生心理背景;2.实地初步采访上海市4所高中(市重)的在校学生,观察并及时记录反馈情况;3.结合采访结果与导师意见,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发放到该4所高中;4.针对问卷结果,进一步采访在校学生;5.分析、讨论所得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结题报告;三、调查结果图1.受访对象主要年龄分布(一)人格两面性在虚拟与现实中的具体体现调查数据显示,在308份有效问卷中,当被问及是否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和在虚拟世界(网络)上有差别时,经常在虚拟世界(网络)上与人交流的学生中有49.6%表示有轻微差别并在网络上更为放得开,15.2%的学生表示差别很大;而偶尔在虚拟世界(网络)上与人交流的学生中也有47.5%表示在虚拟世界(网络)上更为外向,另有14.1%的学生表示在他人眼中,他们在两种环境下的性格体现并无差别(如图1);这些数据表明:除去从不在虚拟世界(网络)上与人交流的学生外,不论是偶尔还是经常利用网络与他人沟通,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人格两面性,而相对的,他们在生活中表露的相互性也相应降低。

图2.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网络及现实中的性格差异(二)人格两面性在对待朋友态度上的具体体现通过问卷及实地走访我们得知,对于目标总体,仅有4.3%的受访对象十分信任虚拟世界(网络)里认识的所有朋友,其中有41.6%在现实中只有少数知心朋友,对大多数人不以为然;32.7%的受访对象信任虚拟世界(网络)中的大部分朋友,其中69.2%的学生也同意相信现实中的大部分朋友。

23%的受访对象完全不信任虚拟世界(网络)中认识的朋友,但其中73.4%十分信任或基本信任现实中的朋友(如图2、图3)。

数据表明信任虚拟世界(网络)中的朋友的受访对象同时也信任现实中的朋友,而在虚拟世界(网络)中仅有一两个知心好友的受访对象超过60%信任现实的朋友。

那些更加青睐于信任虚拟世界(网络)中朋友的受访对象往往社会认知相对较低,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

图3.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对虚拟世界(网络)中认识的朋友的看法图4. 受访者对虚拟世界中认识的朋友的看法(横)及对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朋友的看法(纵)(三)人格两面性在受访对象主观认识上的体现受访对象对自己的主观认识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比对我们发现:67.6%的受访对象认为自己在虚拟世界(网络)与现实中存在人格差异(如图4),在9%主观认为自己在两者间差异很大且在虚拟世界(网络)中更开朗的受访者中,80%十分或比较享受在网络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除去感觉两者并无差异的受访群体外,其余受访群体均有55%以上的受访对象表示自己十分或比较享受在虚拟世界(网络)与他人沟通交往(如图5)。

图5.受访者主观认为自己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和网络中的差别图6. 受访者对现实和网络中沟通差别的自我评价(横)与在虚拟世界(网络)中与人交流的态度(纵)(四)人格两面性产生的原因反馈1.网络特点所致每一个人自出生起就有着不同且明确的个体身份,姓名、年龄、性别等标识同时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无法更改。

而网络的“匿名性”特征让他的每一个使用者得以隐藏自己的各项社会特征,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网络身份的确立与现实中的社会角色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格两面性的产生。

2.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所致在我们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不少受访者向我们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压力过大,但是因为家庭或社会等原因无法与现实的朋友吐露,只能转而向虚拟世界(网络)中认识的朋友进行自我表露。

而现实生活压力过大正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此人格两面性的现象在高中生中也越来越普遍。

3.家庭教育所致随着现实中社交网络的逐渐庞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也日益复杂。

现今,很多家长自小教育孩子不要随意与陌生人搭话,导致孩子在长时间独处(如节假日)时缺少沟通交流的对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内向性格的发展,久而久之就更加不敢与陌生人沟通,也更少有信任的倾诉对象,形成恶性循环。

此时孩子为了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就倾向于在虚拟世界(网络)上寻找倾诉的对象,从而导致了人格两面性的产生。

4.家庭环境所致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青少年的家长忙于工作,往往每天很晚才回家,缺少与孩子的共处时间。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难以通过父母这个途径发泄或寻求解决途径,因此他们更易转向网络,向同龄人或朋友倾诉。

长此以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越来越缺少与人沟通交流或解决问题的欲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格两面性的产生。

五、创新点本课题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不同于现有的,对较大范围内的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中产生人格两面性的原因的研究,本小组较为深入地探究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人格两面性的具体成因,大致数量及相应实际的解决方案。

探讨这样的多重或双重人格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

六、收获和体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沟通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这一交往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他们的社会认知都会带来不小的冲击。

但是网络交往毕竟与现实交往不同,若是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平衡甚至是顾此失彼,那便是得不偿失的了。

过分沉溺在这种虚拟的交往中,沉溺于自己所塑造的虚拟自我,就会形成一种不同于现实人格的"网络双重人格",这种网络人格一旦进入现实人格中,就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甚至发生交往危机.就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和社会化而言,网络虚拟体验异化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同样导致青少年双重人格的形成。

我们的课题也有许多待改进之处。

对于高中生们在虚拟世界(网络)与现实中人格两面性产生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果有机会,我们想扩大受访对象,降低受访限制,并得到相关领域专业导师的指导。

希望通过我们的课题能让虚拟与现实中人格两面性的产生这一问题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网络与现实间的平衡。

七、参考文献1.[题名] 试析网络交往中的双重人格[作者] 欧光耀[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 2008 卷4[单位] 中南大学校长办公室[摘要] 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

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

2.[题名] 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作者] 彭文波;徐陶[来源] 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摘要] 本文从人格的定义和结构入手,分析网络双重人格的表现和危害,认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是青少年交际重点转向网络的重要宏观因素,而网络特殊的角色扮演与对现实规则的反动是个体容易产生网络双重人格的关键性微观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则是产生双重人格的主观诱因。

3.[题名] 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双重人格下的交往危机[作者] 彭晶晶黄幼民[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3)[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交往已成为人们的基本交往方式.但是,过分沉溺在这种虚拟的交往中,沉溺于自己所塑造的虚拟自我,就会形成一种不同于现实人格的"网络双重人格",这种网络人格一旦进入现实人格中,就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甚至发生交往危机.八、关键词人格障碍虚拟与现实性格缺陷交流障碍附录1:调查问卷上海市浦东新区市重点高中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人格两面性1.您的性别是?1)男2)女2.您的年级是?1)高一2 ) 高二3) 高三3.您平时在虚拟世界(网络)中与人交流多吗?1)经常在虚拟世界(网络)的人有交流2)偶尔在虚拟世界(网络)的人有交流3)从不在虚拟世界(网络)的人有交流4.您平时在虚拟世界(网络)与人互动的形式是______?1)聊天工具(QQ、微信、YY等)2)社交网络(人人、Ins.、朋友圈、微博等)3)网络游戏(Dota、剑三、剑灵、英雄联盟、三国杀等)4)交友网(珍爱网、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等)5)交易平台(淘宝网、当当网、亚马逊网等)5.对于与虚拟世界(网络)的人交流,您的感受是________?1)超级享受2)还不错吧3)没什么感受,与真实世界没什么区别4)比真实世界无聊,觉得很没意义6.有没有人说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和网络中有差别?1)有人说差别很大,简直判若两人2)有人说差别有一点点,虚拟世界(网络)中更加放得开3)有人说差别有一点点,现实中更加放得开4)从来没人说过,大家都觉得我在虚拟和现实中一样7.您觉得自己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和网络中有差别吗?1)很大,虚拟世界(网络)更开朗2)很大,现实中更开朗3)还好,虚拟世界(网络)更开朗4)还好,现实中更开朗5)自己感觉没什么差别8.您是否很乐意与在虚拟世界(网络)认识的人在现实中见面沟通?1)十分期待与他们相见2)无所谓啊,对方强烈要求的话可能会见面3)不希望虚拟世界(网络)中的人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9.您对虚拟世界(网络)中认识的朋友怎么看?1)觉得自己认识的都是好人,与他们相处很愉快,十分信任对方2)大多数都可以信任,相信自己认识的人不会错3)仅有一两个可以当知心好友,可以互聊心事4)完全不信任网络中认识的人,觉得他们并不可靠10. 您对现实中认识的朋友怎么看?1)现实中的朋友才是最可靠的,只相信身边能见面的朋友2)相信大多数,需要通过自己的判断3)只有少数知心朋友,对于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不希望拥有太多朋友4)现实中根本没有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