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必修三专题三练习题(含答案)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必修三专题三练习题(含答案)

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题
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

”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A.器物、制度、文化B.器物、文化、制度
C.文化、制度、器物D.制度、文化、器物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3.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④③①②
4.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
5.下列各项中,属于谭嗣同名言的事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D.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6.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7.18.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8.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9.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0.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 “进化论”的影响B.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11.《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B.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D.发起布什维克革命
12.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
A.《天下郡国利病书》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
1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14.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5.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7.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18.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9.下图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表。

该图表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20.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
2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
“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2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3.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
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C.反对专制统治D.反抗外来侵略25.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必修三专题三参考答案
1-5 AACBC
6-10 CADDA
11-15 BCABC
16-20 DCBAD
21-25 CDDB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