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汽器安装作业指导书

凝汽器安装作业指导书

目录1、作业任务 (1)2、编制依据 (2)3、作业准备及条件 (2)4、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 (3)5、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 (6)6、技术记录要求 (6)7、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措施和文明施工 (6)8、有关计算及分析 (10)9、附录 (10)1、作业任务1.1工程概况生物质能热电厂2×12MW机组工程新建2×65t/h次高压中温循环流化床锅炉、2×C12-4.9/0.98型次高压中温抽凝汽式汽轮机和2×QFJ-15-2-10.5 型汽轮发电机。

本期工程2008年4月1日开工,计划2009年5月底#1机组投产。

凝汽器主要技术参数:型号N-1200-6型式分列二道制表面回热式(对分制双流程表面回热式)冷却面积 1200m2冷却水量 3000t/h冷却水压 0.25MPa冷却水管管材 304冷却水管数量 3540根净重 25t运行重量 39t1.2施工项目范围生物质能热电厂2×12MW机组工程凝汽器安装工作。

主要起重机械采用汽机房20/5t 行车。

1.3工程量凝汽器本体就位,凝汽器穿、胀管,凝汽器附件安装,凝汽器与低压缸连接,凝汽器严密性试验。

1.4工期要求#1机组2008年2月10开始,2008年3月10日结束。

2、编制依据2.1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图纸2.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组篇DL5011-92)2.3《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汽机篇1998年版)2.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5031-94);2.5《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管道篇2000年版);2.6《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DL5009.1-2002;2.7《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2.8 有关本单位工程有效会议纪要;2.9 南京汽轮电机有限公司图纸。

3、作业准备及条件3.1技术准备3.1.1 熟悉凝汽器本体安装图纸,根据图纸,编制作业指导书。

3.1.2 进行施工现场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制定防范措施。

3.1.3 组织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会,让施工人员熟悉图纸及作业指导书,学习施工规范,掌握施工工艺。

3.2人员配备3.3工器具配备注:其它常用工具班组自备。

3.4作业条件3.4.1 力能供应:施工现场有充足的照明,电源齐备,氧气、乙炔供应满足施工需要。

3.4.2对设备到货要求:设备到货应齐全;根据图纸和装箱清单,认真清点设备,对设备的规格及外观进行全面检查,并用记号笔进行编号,应无缺件、损坏件和与图纸不符件。

3.4.3对上道工序要求:土建工程经检查合格,满足安装要求并办理完土建交安工作;3.4.4安装通道畅通,满足设备进厂要求。

3.4.5汽机房行车符合安装要求。

3.4.6主厂房顶棚封闭结束。

3.4.7汽机平台栏杆齐全,孔洞盖板完好。

3.4.8作业人员全部到位,各司其职。

3.4.9现场照明符合要求。

4、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4.1作业方法4.1.1 作业主体方案凝汽器本体就位→管隔板检查→内部清扫,管隔板清理→穿管→胀管→管道连接→附件安装→严密性试验4.1.2 作业方法与步骤4.1.2.1设备开箱检查及验收:A设备到达现场后,应会同有关部门对设备开箱清点,按照供应项目清单及装箱单核对零件名称、图号规格、数量以及外观检查并做好记录。

B清点并检查随机附件、备件、专用工具,以及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C零、部件清点后应分类妥善保管,加强防范措施。

对装有精密设备的箱体,更应注意对精加工面的保护,并检查是否有锈蚀,必要时重新涂油防锈。

D设备零部件的检验确认,保养及缺陷消除:E设备、零部件在安装前,必须按照规定对设备及零部件进行认真检查。

如发现有损坏或质量缺陷,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共同检验确认。

对于设备制造缺陷,应联系制造厂研究处理。

由于制造质量问题致使安装质量达不到规范规定时,应会同制造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协商,另行确定安装质量标准后施工,设备检查和缺陷处理应有记录和签证。

4.1.2.2基础验收A基础混凝土表面应平整、无裂纹、孔洞、蜂窝、麻面及露筋等现象。

B基础纵横中心线应垂直,纵横中心线偏差应≤2mm。

C混凝土承力面标高偏差应≤10mm。

D纵横中心线垂直度偏差小于2mm/m,总偏差小于5mm。

E用拉钢丝方法测定支座纵向及横向中心线,设定各支座与基础安装位置。

4.1.2.3基础准备及垫铁布置A根据制造厂垫铁布置图在基础上划出垫铁布置位置,然后在划出的位置进行基础承力面凿毛、凿平。

要求凿平合格后用红丹检查应接触密实,四周无翘动,并用水平尺检查纵横向水平度合格。

B根据供货斜垫铁尺寸及基础标高确定平垫铁尺寸外加工。

C对到货的垫铁进行检查。

垫铁应平整、无毛刺,平面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应为6.3,相互接触的两块应接触密实无翘动。

D垫铁安装要求a)每叠垫铁一般不超过3块,特殊情况允许达到5块。

其中只允许一付斜垫铁(按2块垫铁计算)。

b)两块斜垫铁错开的面积应小于该垫铁面积的25%。

c)垫铁及各垫铁之间应接触密实。

4.1.2.5将弹簧支座按照厂家图纸安装好,用桥式吊车将组合好的凝汽器放置在弹簧支座上找正安装位置。

4.1.2.6按照厂家及设计院图纸核对与凝汽器连接的管道进行开孔,所有接至凝汽器的管道均应设挡水板、导汽板。

在两管板四角及中心拉5道钢丝绳检查各管、隔板同心度,如有同心度超标的管、隔板应进行处理。

4.1.2.7进行凝汽器清扫,清扫时采用φ22钢丝刷缠以破布,要求所有管孔必需清扫干净露出金属光泽,且端板不允许有纵向沟痕,凝汽器内所有油污必需清扫干净。

4.1.2.8穿管。

穿管前要按照规范要求不锈钢管进行涡流探伤、物理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穿管工作。

穿管时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将不锈钢管穿入,穿管时不锈钢管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不锈钢管,穿管时要检查不锈钢管外观质量对于有缺陷的管子绝对不能使用,穿管时要使用加工的穿管引导器以防止不锈钢管头损伤。

4.1.2.9割管、胀管。

为保证胀接质量采用电动胀管器进行不锈钢管的胀接。

先将不锈钢管一端用木方按照要求长度(要求不锈钢管露出管板1—3mm)打齐,进行胀接,胀管时要先在管板的四角及中间先胀几根标准管防止因胀管造成管板变形,一端胀接结束后用切管器将另一端多余的管头按照要求长度切去,之后进行胀接,切管时要注意随胀随切防止因天气变化造成不锈钢管长度不足影响安装质量。

胀接深度为管板厚度的75%--90%,但扩胀部分应在管板壁内不少于2—3mm,不允许扩胀部分超过管板内壁。

4.1.2.10汽侧灌水。

不锈钢管胀接结束后向凝汽器汽侧灌水检查不锈钢管胀质量,对于有问题的管子进行更换,对于胀口有问题的进行补胀,要求灌水24小时不漏。

灌水高度超过顶层不锈钢管100mm,灌水时加好足够强度的支撑,不能使弹簧受力以防止弹簧发生永久变形。

4.1.2.11凝汽器水室封闭。

封闭时要注意法兰紧力要均匀,密封面所用胶条接口时应采用斜口搭接并用胶粘牢,对于穿杠螺栓要加胶皮垫以防泄漏。

4.1.2.12凝汽器与汽缸连接。

连缸时凝汽器内要铺木板,上面铺石棉布防止落物及电焊损坏不锈钢管。

连缸时焊缝间隙用弹簧支座的顶丝调整,与汽缸连接时应采用对称逆向施焊法,同时汽缸支百分表进行监视防止因焊接应力造成汽缸水平及扬度的变化。

与汽缸连接后按照实际厚度加工垫块,加入弹簧支座下,将顶丝退出至不受力状态。

4.1.2.13清除凝汽器内所有杂物,待系统完善后进行真空严密性试验。

4.2工艺质量控制措施4.2.1 凝汽器的纵横中心线应与汽机已定位排汽缸中心重合,其相对偏差≦5mm。

4.2.2 壳体全部焊缝均应作渗油捡漏。

4.2.3 与汽缸排汽连接的最终焊接采用搭接,并架表监控施焊,确保主机已定中心不变。

4.2.4 在壳体和接颈到位前完成二侧的全部防腐油漆工作,进档之前应进行质量验收。

4.2.5严把各道工序整体检查验收,上道工序的质量问题严禁转嫁到下道工序。

4.2.6 各个阶段的验收应以数据实录记载(含监理公司及制造厂验收点),变定性检查为定量记录,严肃工艺纪律。

4.2.7严格控制穿管和胀管工作质量,严禁盲管和安装阶段的封堵,不合格的全部调换。

5、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5.1作业质量标准5.1.1纵横中心线和标高允许偏差应小于10mm;5.1.2管板、隔板对底板应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mm/m;5.1.3所有焊缝均进行透油试验;5.1.4冷却水管进行5%涡流探伤, 1/1000进行压扁试验、扩张试验;5.1.5胀口应无欠胀或过胀,扩胀系数4%~6%。

5.2检验要求1)每一施工项目施工结束均须经过验收,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2)作业任务完成后,应及时提交验收,并办理验收签证。

6、技术记录要求6.1工序交接记录6.2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代用通知单6.3冷却管出厂的材质证件6.4支持弹簧的原始记录和安装后的高度记录6.5水侧和汽侧严密性试验记录7、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措施和文明施工7.1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技术措施7.1.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按有关安全规程要求进行施工,除分阶段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外,每天的班前会时都应进行交底,并检查安全设施及其落实情况;工程处专职安全员进行安全监督。

7.1.2每天按时召开站班会,一定要做到“三交”、“三查”,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并办理交接班手续,做好安全记录。

7.1.3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措施、劳动防护用品齐全;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严禁酒后及穿高跟鞋或拖鞋进入施工现场;严禁“三违”事情发生,消除安全隐患。

7.1.4高处作业周围的孔洞、沟道等应设盖板、安全网或围栏。

做好临边防护,尤其是第一道安全防护设施一定要布设到位。

7.1.5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系在牢固的结构上,其高度一般不低于头部,特殊位置要拉设水平安全绳加以保护。

7.1.6高空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高空作业,不宜从事高空作业人员严禁高空作业。

7.1.7高处作业人员,应配备工具袋,所有工具必须系有保险绳。

严禁乱丢、乱抛工具。

7.1.8所有起重用工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完好无损,方可使用;所有机械设备要有专人指挥,专人操作。

7.1.9使用链条葫芦前要进行检查:外壳、手柄无裂纹、无破损;保护接地或保护零线加衬垫牢固、正确;开关正常、灵活、无缺损;机械防护装置完好,转动部分灵活。

7.1.10较重设备起吊前,必须检查起重设备及安全设施,重物起吊100mm时,暂停起吊,进行全面检查,确认良好后,方可正式起吊。

7.1.11吊装现场应设置作业隔离区,无关人员严禁进入作业区,吊物下严禁逗留或通过。

7.1.12起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操作时要精力集中,严禁误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