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师范方向)(专升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化学专科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业余学习,进一步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探索、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达到全日制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相应水平,成为从事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化学专业理论和系统的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国内外化学的新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二.学制、学位、修业年限与学习形式
本专业学制3年,学生可在2~3年内修满毕业所要求的课程。
学习形式为业余学习。
在达到相应要求后,可申请学士学位。
三。
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应用;
(二)专业课:无机化学选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分析与仪器分析;分析与仪器分析实验;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中学
化学教学研究;专业英语;
(三)选修课:环境化学;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精细化工概论;食品化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
心理学;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四)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无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选论;物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结构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五)本专业学位课程为:无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选论;物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四.教学环节说明
(一)学时分配
总计划学时:2033学时,其中:公共课420学时,占总学时的20.6%;专业课1361学时,占总学时的67%;选修课252学时,占总学时的12.4%。
(二)教学环节说明
1.自学时间纳入总教学时数,各位学员必须保证自学时间
2.在以上课程中,参加省自考通过课程,凭成绩证明可提出免修,但最多不得超过总课程的1/4。
3.学员必须按各课程要求完成作业和自学内容,实验课程不得免修
4.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员,可选修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5.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进行,申请学士学位的学员必须参与论文答辩
五、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必修课程,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撰写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也可由教师出题完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经考核、答辩不及格者,不准毕业。
六、考核方法
各课程分别在面授结束后根据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考试或考查。
七.教学计划进程表
2010级应用化学专业(师范方向)(专升本)教学计划
八.专业课程内容介绍
1.无机化学选论
无机化学选论课程是在专科无机化学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伸展,它包括元素周期律进展,结构无机化学、酸碱和非水体系、无机反应动力学等内容。
该课程较全面的介绍了近代无机化学各方面的进展,并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对学生知识更新、扩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大有帮助。
2.有机化学选论
本课程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反应机理的常用方法和基本反应类型三个方面所组成。
内容不但强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从能量角度分析取代其效应和空间效应等对反应进程的影响,还从定性或定量的层次上探讨反应进程与反应条件的关系,以使学生对有机反应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3.物理化学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认识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教学与科研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热力学,解决化学变化的能量恒算和化学变化的方向与限度问题;第二部分为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部分为电化学,研究化学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四部分为表面化学与分散系统,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和高度分散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4.分析与仪器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对定量化学分析和基础仪器分析的原理及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知识面广,特别是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仪器分析中有很重要作用。
课程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讲授部分,主要讲授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仪器分析的原理,即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等几个部分;第二部分为实验,通过对仪器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5.结构化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结构化学的初步知识;掌握微观世界物质的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理解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并了解一些近代结构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加深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某些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结构化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与性质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原子的构成,并探讨微粒子的运动规律;第二部分是共价键理论与分子结构,主要讨论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的,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以及共价键的本质;第三部分是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主要讨论配键的本质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第四部分是测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方法;第五部分是晶体结构,讨论晶体的点阵结构与晶体对称性之间的关系。
6.化工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工程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初步认识化学原理转化为化工生产的主要环节,化学工业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化学工程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讲授内容包括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过程、精馏、吸收、反应器基本原理。
6.中学化学实验研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
使学生能独立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及其研究。
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专题讲授;第二部分为实验技能训练,实验研讨和实验教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疑难实验的改进,演示实验的启发性讲解;第三部分为观看优秀实验录相。
7.中学化学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掌握中学化学教学法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中学化学学科的改革情况,提高其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和教研教改的能力。
8.环境化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污染的产生、现状及影响,了解主要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方法;掌握有关知识和理论,解释主要环境化学污染现象。
课程内容:国内环境问题及环保事业发展概况。
大气化学污染及防治,包括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颗粒物、酸雨等主要大气化学污染问题。
水体化学污染及防治,包括水体重金属,有机农药,富营养化等主要水体化学污染问题。
土壤化学污染及防治包括重金属农药及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和不良影响。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监测,包括监测的基本知识。
主要化学污染,如二氧化硫、重金属、水体化学需氧量的监测方法,环境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